卢友璐
【摘 要】小学阶段班级管理主要以班主任的引导为主, 但往往不利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培养。笔者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尝试以小组管理为主,班主任引导为辅的管理尝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四人一小组,分设语、数、英三科组长,各小组在学习、常规表现等各方面比赛,并设有专人统计分数,评选优胜小组。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和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班级小组管理 实践研究
一、小组管理概念
班级管理是协调班级内人际关系,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发挥群体的效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尽
二、 小组管理实践情况
(一)小学中年级段学生特点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期
小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大部分老师是从低年级往高年级带班,而作为小学生,他的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老师的管理的方式往往会固着在孩子能力还不是很强的阶段,或者是对学生的认识滞后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是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有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的意愿,并且每个孩子都有待开发的优势,在适合在管理中实行小组管理。
(二)小组成员的产生
小组成员的斟选和组内核心成员的安排,需要用心去分析,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搭配,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有一种自主的体验。 每小组人数比较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习认真、成绩较好容易管理的骨干层;一类是学习有一定困难成绩较稍差学习态度存在问题的潜力层。
(三)组内分工,各司其职
小组自主管理,其最初的想法,是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并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快乐,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能力和个性特点不同,并不一定都能够胜任每一种管理,以一个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出现,来共同管理班级,组内有分工,也有合作,争取利用小组内的合作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各司其职,合作是为了相互的帮助和提升。
(四)利用集体,教育个体
小学生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走向班级时代,对于各个班集体来讲,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群行为规范,是这个班集体的成员认可并执行的行为标准与要求。班集体的群体规范通过模仿、暗示、从众、服从、认同等方式被各个成员为自身的行为标准,这些在群体中形成的标准,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利用小组合作管理,将小组四个人看作一个团队来管理,团队内无论是谁违反了纪律,就会给团队丢分,相反,个人也可以给团队争得荣誉,获得奖励。在分组时,就注意到了合理的分配。班上顽皮、难管理的学生经过十一个组的分解,每个组最多有一个,所以,管理的方向很清晰。当这个孩子连续不带作业或者不
遵守纪律时,组里同学就很有意见,对这个孩子就产生了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内同学给的,另一方面是来自他们的自己的内心,他们害怕自己损害团队荣誉后被同学所反感,更不愿意游离于群体之外,所以,从他们心理上来讲,不愿意给组里抹黑。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无需老师的苦口婆心,无需严厉的批评,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小组管理成效和思考
(一)小组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什么叫 “内驱力”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内驱力” 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机体就会产生内驱力。儿童的天性是好表现、爱竞争,小组管理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积极竞争的平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学生由原先的“要我做” 变为“我要做”,他们用全部的热情去经营自己的小组, 都想为自己的小组增光。
(二)让每一个孩子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小学生进入中年级,逐渐有集体和团队意识。群体的认可,会让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 因此,小组管理的形式,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引导学生从“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但同时值得思考的是,由于学生尚属于中年级阶段,对于一些管理的评判标准不能准确地把握,有时会出现有的学生无故扣小组分数,或是扣分不够合理的现象,此时还是需要班主任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同时,每个小组的成员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小组管理就像是孩子的成长一样, 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地修建枝叶,最终是为了形成一个更具凝聚力和活力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 1] 黄向阳. 德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 魏书生.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6)
[3]吴志宏主编.教育管理学 [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4] 许爱红, 刘延梅, 刘吉林.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 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 5] 陆彩惠.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J]. 广西教育, 2004(31).
[6] 李继东. 谈大班额下合作学习的有效参与策略 [ 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阳山实验小学校)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