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艺术论文 >> 音乐舞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跨媒介叙事与“新国风”美学:浅谈网络文学 IP 剧《陈情令》   

浏览229次 时间:2022年5月27日 15:14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北京 100024)
  摘 要:网络文学 IP 改编剧《陈情令》在播出后,凭借着互文性的跨媒介叙事和新国风美学营销,短期内形成口碑逆袭,引发国内外追剧热潮,成为 IP 改编剧中鲜少的口碑热度双丰收的范例。本文从叙事模式、内容制作、美学风格等角度对该剧的“核爆”现象进行全面解读,以期能带动网络文学 IP 影视化改编行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IP 改编;跨媒介叙事;新国风
  根据网络小说《魔道祖师》改编的古装网络剧《陈情令》,作为 2019 年度流量大剧,自 2019 年 6 月 27 日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官方数据显示,在该剧播放期间,累计超过 70 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累计登榜时长超过 307 个小时。截止到目前,《陈情令》创下了豆瓣评分总人数高达 69万的纪录,豆瓣评分在播出一个月内由 4 分飙升至 8.2 分。
  在即将收官时,腾讯平台推出付费点播提前收看结局的营销手段,遭遇观众大量反对,但即使这样,仍有超过 500 万的观众选择付费。此外,《陈情令》还成功实现了海外文化的输出,泰国、韩国和日本都进行了引入播出,《陈情令》海外播出期间也屡屡登上推特全球趋势榜,引起广泛共鸣。一部网络文学 IP 改编剧能够获得成功,背后隐藏着多种因素,笔者通认为,正是《陈情令》背后的跨媒介叙事与独特的美学营销造就了它今日的“核爆”现象。
  一、跨媒介叙事与改编
  网络文学 IP 的影视化核心内容是怎样用不同的媒介讲好同一个故事内核,即跨媒介叙事。跨媒介叙事最常见的一种文本类型,是用媒介符号对故事文本进行再叙述编辑,即把网络文学 IP 的故事用视听语言再构建讲述一次。跨媒介叙事不同于单纯的故事重复,“一部小说转换为电影不是故事元素向影视形象的一对一的直接转换,而是对于小说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及其意义的视觉处理。” [l] 故事情节、角色甚至结局都与原文本基本一致,这种“忠于原著”的改编即便有细微的区别也不是主要差异,并且将这种差别限制在故事主要的脉络内部。网络文学 IP 的影视化很大程度上依赖“原著粉”
  的情感黏度及其所代表的背后经济利益。不同的网络文学 IP有着不同体量“原著粉”,这种规模的差异也从侧面体现出大众流行文化的审美取向。“忠于原著”式的 IP 改编可以有效保障粉丝黏度,防止流失“原著粉”。以《陈情令》为例,角色人设、剧情重点、人物关系、场景设置和情节走向都与原著高度一致,绝大多数的“原著粉”都表示了高度认可。
  《陈情令》改编自墨香铜臭的网络玄幻小说《魔道祖师》,在古风玄幻的时空叙事中描绘了“景行含光”的蓝忘机和潇洒不羁的魏无羡历经权势之争、世事之磨仍旧坚守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守护心中的道义和对彼此真挚的情感,在面对是非黑白之时敢于言人所不言、为人所不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敢于不畏人言、不羡名利、牺牲自我,最终铲除奸佞,匡扶正义,归隐平凡的故事。与小说《魔道祖师》相比,影视改编的情节和故事基调改动并不大,适当的精简和补充突出升华了主角之间的真挚感情和悲剧命运。电视改编中详细突出了魏无羡经历了一次死亡的情节,最初的他是一个阳光潇洒的少年郎,历经失去至亲的痛苦之后,他一度“魔化”
  复仇,虽然仍旧心中怀有善意,但已经逐渐脱离理智的控制。
  直到再次归来,历经生死之后,才有了看彻的觉悟和心境。
  于小说相比,魏无羡的命运悲剧变得更加浓墨重彩,也让人物角色更富有感情、更加立体丰满。成功的 IP 改编可以赢得“原著粉”的支持认可,而脱离原著的改编则会流失大量粉丝。
  反观《镇魂》的改编,“原著粉”吐槽道:“在编剧的心中,我们原著粉的品味着么 low 么?” [2] 与原著大相径庭的跨媒介叙事改编是 IP 改编失败的关键。因此,“跨媒介”改编的网络文学 IP 剧,文本故事的建构和逻辑需要与原文本吻合,形成一种同一故事在不同媒介中的“平行关系”。
  跨媒介叙事在中国艺术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统,王维被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媒介对同一故事内核的平行体现。在当代的大众流行文化和媒介融合大背景中,跨媒介叙事让受众在审美上形成通感,已然成为了受众进行艺术体验的最优先选择。如果说文学是受众通过补充和联想来进行艺术感受和把握,大大发动了受众接受心理的参与性,那么影视艺术就是令受众可以直观地对艺术进行感受,直接刺激受众的感官审美,具有即时性和直接性。
  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令受众通过主动参与、想象产生视听体验,优秀的影视剧同样可以走入受众心底,而关键在于跨媒介叙事的不同语言特征。从视觉语言上看,《陈情令》中的主演演员肖战、王一博、宣璐等演员青春蓬勃、演技认真,形象气质都十分贴合角色。剧中不论是服饰、配饰、道具还是礼仪细节、场景搭建都十分唯美,令人产生美的愉悦。听觉语言上,整体台词风格具有古风古韵,音乐家林海为《陈情令》
  量身打造了配乐和主题曲,将人物情感和氛围节奏熏染得细腻入微。综合多种感官语言形成的审美感受是网络文学 IP 改编的第一步,既有文学性的叙事逻辑,又有视听语言的空间逻辑,两种叙事语言互相融合,共同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增强人物情感、情节逻辑和含义底蕴的纵深。
  网络文学的 IP 化改编是不同媒介对同一故事的时空延展,其中每种媒介都承载了符合自身特性的文本,只有形成叙事上的互文,才能完成延伸感。例如,《陈情令》中对于新国风音乐的应用炉火纯青。听觉文本和视觉文本原本会因为不同媒介而且成分隔的、不同的时空,在这两种时空中,存在着故事在各自媒介中的自由传播体系。而具有文本意义的特殊音乐旋律的互文,有效统一了这种不同故事元素,整合成了一个圆融的文化时空,激活了受众的记忆和情感。柯林斯提出:“在跨媒介的文本生产中,不同文本的生产需要建立一个共同语境,这个语境的作用是将先后创作的文本串联在一起,实现画内音的和谐。” [3]
  二、“新国风”美学营销
  近年来“新国风”风格的视听节目如雨后春笋,“新国风”
  的文化概念也逐渐深入了大众流行文化之中。整个大众文化中的审美倾向都因此发生了变化。大众文化的审美倾向导致大众审美话语的建构,即一种美学集体记忆,可以视作是社会群体中产生的共同记忆,是在某一时间某一特定空间的特定群体具有的共同审美经验。“新国风”产生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对其进行重新建构,塑造了当代大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审美想象。当代的视听文化作品是“新国风”审美的重要载体,同时,“新国风”美学的发展,也干预了视听文化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在影视剧作品中,美学设计体现在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中。表层的美学设计即剧中的视觉造型、服饰、道具和场景,而人物形象的树立、情节和故事内核则是深层结构。从表层设计来讲,《陈情令》作为主打“新国风”的影视剧,虽然有着玄幻元素,但“描绘过去并不意味着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是去捕获一种记忆”,《陈情令》中的新国风正是在捕获中华文化中的历史集体记忆。不论是各大世家的服装、场景、美术、配饰,都深深刻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和艺术感,台词风格也具有古典、清越的特点,配乐也善用竹笛、古琴、洞箫等中国传统乐器。《陈情令》从内容创作上完成了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追寻和重现,推动塑造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美学集体记忆。同时,这种“新国风”美学风格,并不只是简单的对于中华传统的话搜寻和展现,也容旧纳新,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陈情令》中对称、和谐的构图不仅来自中国传统美学,也融合了黄金分割、三分法则等来自于西方美术的镜头设计。
  此剧整体的色调在明亮的底色中加入灰色调,给镜头加入了低调、冷色的色彩感,符合国际审美,又符合中国美学中的和谐,突显了画面的宁静清越,给受众舒适美好的审美体验。
  人物服饰贴近魏晋风格,蓝忘机的姑苏蓝氏抹额等造型也取材于先秦传统,再经过现代化的立体剪裁,贴合身体的曲线,使之符合现代的审美。
  从深层设计上来看,《陈情令》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正守中的儒家思想,以及逍遥我心的道家思想。剧中姑苏蓝氏有着严格的礼数要求,家规多至三千条,例如禁酒,禁无端哂笑,禁自矜自傲等,依托于儒家传统文化。而云梦江氏的家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具有潇洒不羁、自在我心的道家风范。除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陈情令》中体现的耽没文化,也体现了其对于青年亚文化、网络亚文化的包容,体现出其“新”的特点,这使得它区别于传统的历史剧,它融合了新的大众流行文化,也因此在网络时代拥有了更强大的传播力和生命力。《陈情令》的制作团队在对剧集进行宣发时,也认清并抓住了其“新国风”的文化内核,成功完成了主流文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收编和输出。
  当前网络文学 IP 改编剧中涌现了大量制作精良的作品,不论是服化道、还是场景后期和人物剧情等方面,制作方都用尽心思,不再是只追求产量不顾质量的时期,以《陈情令》
  为例,合理的跨媒介互文叙事和“新国风”的美学风格令作品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网络文学 IP 改编剧,故事内核仍就大于美学风格,无论视听效果多么震撼、审美感受如何愉悦,最终可以打动人心的仍然是故事,以及故事中千人千面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中的精神内涵。网络文学 IP 往往已经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如果仅仅关注粉丝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去挖掘故事和角色深层的原因和支撑,舍本逐末,只关注审美意象而忽略文化内核,即使制作精良也只会内容空洞,抓不住“原著粉”也抓不住新观众,最终引起相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l] 高文强 . 试论文化产品评价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内在张力 [J].
  长江学术,2012(02).
  [2] 匡玉爱 . 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 IP 多场域开发策略 [J]. 电视指南,2018(13):42.
  [3] 尹鸿 , 袁鸿舟 . 从渠道到内容从内容到 IP 综艺大电影与多屏融合时代的电视发展 [J]. 电视研究 ,2015(06).
  作者简介:娄群,女,1994 年 6 月,民族:汉,黑龙江双鸭山市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传媒艺术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