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62次
时间:2019年7月10日 15:40
时下,有关高效率课堂的议论甚嚣尘上,可惜多止于空谈。
那么,身为一个耕耘在一线的普通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改进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落实“高效率课堂”的理念呢?教书不多时的我,斗胆谈谈对其看法。
严明的纪律
与孩子相处一月,我深切认识到严明的纪律对教学的重要性。试想,一教师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讲课时,底下有人窃窃私语,有人推推搡搡,有人四处窜动,想必就不会有人会听教师所讲,即便有心要听,恐怕也听不清。如此纪律,断不敢奢谈高效率课堂了。反之,教师讲课时,教室安安静静,每人都能听清教师在说些什么,就连那些本不打算倾听的孩子也会不自觉听些东西,如此高效率课堂才有望达成。通常严明的纪律是与教师在班级的威信相随而生的,这大概也意味着教师对班级的掌控已然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这是便于后续教学的。
我校有位年轻的教师,专业素养过硬,同事们在听完他的课后纷纷赞不绝口,一致认为他的课条分缕析、通俗易懂且生动活泼。然而他性情过于温和,对待学生只是一味迁就,班上调皮捣蛋分子在课上向他发难,他不能控制课堂局面。所以他的课总是吵吵闹闹的,就连那些想认真听课的同学也无法静心听课。一段时间下来,班上纪律涣散,成绩一落千丈。这位老师的问题一目了然,可惜他想不出奏效的改进方法。如此,高校课堂便是奢谈了。校长获悉了他的情况,找他谈话,手把手教他。甚至在他讲课的时候,校长就坐在教室后面。一个月后,这位老师摸索出合己的管理纪律办法。那个期末,班上成绩狂飙突进。
如此说来,能收能放,令行禁止的纪律,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应深度剖析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准备好教具学具,还要预判课堂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藉此写好教案。这些工作都是封闭的,是教师个人“一厢情愿”的理念成文过程。然而,一人思虑所及,不可穷尽所有,教师难免在课堂上遇到思虑之外的突发情况。教师如何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往往会成为课堂的闪耀之处,当然了,这需要教育机智。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碰到突发情况时,总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变不利为有利。有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一节课就丰富起来、活跃起来了,不再机械沉闷,这可理解为教学的生成性。行文至此,我想说,一节成功的课要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不可偏于一端。若偏于预设无异于坐井观天,课堂了无生趣;若偏于生成,即为不预,教师会胸无全局,课堂也会漫无边际,学生更会如坠云雾。
我初中的历史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很有学识,乃至于博古通今。有次讲第二次大战这课,他没让我们打开课本,就开始侃侃而谈。他从德国对苏联的闪电战说起,讲的绘声绘色,甚至用嘴模仿坦克与飞机的声音,然后讲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津津有味给我们讲巷战的残酷细节,还说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在讲三本五十六乘坐的飞机被击落的细节时给人历历在目的感觉。
无疑,他的讲课是精彩的,每次上完他的课,我们也直呼过瘾。
然而老师所讲的东西完全脱离了课本,甚至可以说课本仅是他借题发挥的契机。可想而知,最后的考试是一塌糊涂的。这种激情的讲课完全没有预设,老师仅是凭着激情随心所欲大谈特谈,所谈的内容要么超纲,要么执着于某个细节不放。假若让这位老师去搞次二次世界大战的讲座,倒也可以。
课堂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有许多突发状况。一次英语课上,忽然一只小鸟误打误撞飞进了教室,顿时一片骚动。那位老师走到窗前放飞了小鸟,然后对同学们说:“小鸟的英文是bird,房子的英文是house,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是鸟笼。同学们,这是英语的构词法,咱们来看看今天学的单词哪些用了这种构词法。”借此聚集了学生们涣散的注意力,并随机改变了原定的教学方案,开始利用构词法讲授新单词。
授鱼或授渔
僵硬、强迫、不顾他人感受灌输知识,即为授鱼,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不尽人意,暂且不说师生都很疲惫,关系容易紧张。从功利角度来看,高效率课堂拒绝授鱼的教学方式。中国有句谚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个教师应深度解读这句话。何为“师傅领进门”,意指要在学法上指导学生,比如培养学生形成预习、练习与温习的好习惯,比如指导学生觅得适合自己的预习、练习与温习方式。试想,一学生若得此法,便会终生受益,教师的工作强度也会大大锐减,何乐不为?
另外,教师要敏锐捕捉到一章一节的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自如发挥。通过一个饶有趣味的导入,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获得对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在新课讲授环节,针对难点、重点与易混淆点,组织组内讨论、动手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攻坚亲履。
对抽象能力阙如的小学生,教师还应千方百计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设置合理的过渡阶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亲历知识的生成与拔高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惟其如此,感性知识才能上升到理性高度。在课堂总结环节,要引导学生自己回顾所学知识,反思知识生成的过程,若时间允许,还应让他们谈谈自己在课堂上表现。
知识的生成过程
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仅是引导者。衡量一堂课是否高效?一堂课上学生的主体性究竟落实了多少,学生究竟有没有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注定是低效的,应被淘汰的。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重难点,才能印象深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比如在小学科学课上,在学习《月相》前一个月,老师就给同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观察夜里月亮的形状,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可长可短。一个月之后,学到《月相》这课时,同学们都相当兴奋,踊跃着要发表自己的观察所得。同学们七嘴八舌的生动发言后,老师再一一总结,何为上弦月、下弦月之类,还具体说了一个月之内月相的变化。这本是抽象的自然概念,是难于理解,但此刻却变得形象具体起来了。这全得益于同学们这一月的认真观察记录,积累了大量的月相经验。因此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参与到月相变化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并且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促进了同学们继续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结语
一个教师不仅应深知“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的道理,还要身体力行实践“知行合一”的崇高理念,惟其如此,才能教好学生。陆游也曾讲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言蔽之,高效率课堂,重在行!
(作者单位:潜江市高石碑镇第一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