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也称“第三状态”。随着社会压力明显加大,亚健康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头号问题。根据目前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结果,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6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本课题组根据以上标准,制定了检测亚健康人群的《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并采用此量表对广州、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市体检人群进行调研,以期分析其中医体质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受检人群筛选流程(1)排除患病人群:应用《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根据受检者不适症状,筛选出可能的亚健康人群。(2)排除性诊断:通过进行B超、生化、影像等检查,排除明确有疾病的人群,如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可疑问题,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疾病状态。(3)在初步筛检、排除性诊断的基础上,依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标准(存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持续3个月或以上,对个体造成明显影响者;或并发其他疾病,但对机体无明显影响,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没有因果关系),确定受检人群。如不适状态达到一定影响程度,超过1个月但未达3个月者判断为可疑亚健康状态[2-3]。
1?2研究对象受检者为2007年8月20日至2008年3月15日体检人群,包括广州市1 039例、成都市148例、杭州市18例、上海市96例,共1 301例。
1?3调查方法由经培训的医师及研究生发放已编号的《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受检者需填写知情同意书,个人信息,疾病状态、不适状态自评,《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状态》评测表[4],特质应对量表(TCSQ)[5],生活质量量表(SF?36)[6]等。量表计分标准按照各量表测评规则计算。《中医特征表》(以中医十问歌为基础,由本课题组筛选相关文献条目而设置)由主治职称以上医师现场填写并即时给予症候判断。高级职称论文发表
问卷均需独立填写,当场自填收回,对无能力填写者则由调查员询问填写。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301份,有效回收率为92?5%。收集资料,录入数据后采用SPSS 13?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调查人群分布概况参加本研究共有1 301人,其中98例(占总人数的7?5%)填写不全或怀疑其他疾病建议进一步体检者均不纳入统计。纳入者1 203人(占总人数92?5%),其中健康人群为199例(16?5%),疾病人群166例(13?8%),亚健康人群838例(69?7%,包含可疑亚健康人群208例)。
2?2一般资料
2?2?1亚健康各分型分布情况依据《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中躯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各分型对应症状条目的均分值,以最高分值者作为受检者的分型。亚健康各分型中以心理亚健康最为常见(479例,57?2%),其次为社会适应性亚健康228例(27?2%)及躯体亚健康131例(15?6%)。
2?2?2年龄分布情况在受检人群的各个年龄段中,20~29岁年龄段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245/296,82?8%),在确定为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群所占构成比最高(305/838,36?4%)。结合亚健康分型观察,20~39岁年龄段人群中属心理亚健康分型所占人数比例高于躯体及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人群,提示在青年人群中心理压力可能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年龄段亚健康状态人群各分型构成比比较N(p/%)
年龄段(岁)受检者亚健康人群躯体亚健康型心理亚健康型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型18~1923(1?9)15(1?8)6(4?6)8(1?7)1(0?4)20~29296(24?6)245(29?2)26(19?8)155(32?4)64(28?1)30~39456(37?9)305(36?4)30(22?9)190(39?7)85(37?3)40~49285(23?7)178(21?2)37(28?2)84(17?5)57(25?0)50~59143(11?9)95(11?3)32(24?4)42(8?8)21(9?2)合计1203838131479228
2?2?3学历分布情况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9?2%,其中大专学历人群共243例(29?0%),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共253例(30?2%),提示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组成部分。
2?2?4职业分布情况亚健康人群的职业分布主要以商业与服务业人群(273例,32?6%)、专业技术人员(246例,29?4%)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225例,26?8%)为主。职业分布调查结果提示以脑力工作为主的人群,特别是服务业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亚健康状态。高级职称论文发表
2?2?5亚健康各状态的分布情况在亚健康人群中,其他类是指不能分辨自己最不适状态的人,共283例,占33?8%。在可分辨的不适状态中,疲劳(252例)、失眠(214例)、疼痛(164例)为最常出现的状态(见图1)。其中疲劳状态人群以精神不振易疲劳(161例),记忆力减退(73例),体虚无力(70例),颈肩酸痛(60例)为主要伴随症状;失眠状态人群以睡得不深(108例),多梦(78例),难以入睡(65例),精神不振易疲劳(55例),记忆力减退(55例),颈肩酸痛(47例)为主要伴随症状;疼痛状态人群以颈肩酸痛(71例),腰腿酸痛(55例),精神不振易疲劳(38例),记忆力减退(36例)为主要伴随症状。
在这3种状态中,精神不振易疲劳、颈肩酸痛、记忆力减退3个症状反复伴随出现,提示这3个症状可能是亚健康状态的核心症状。
图1亚健康各状态分布情况
2?3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社会应对与生存质量分布情况
2?3?1体质分布情况比较根据中医体质分类方法[4]判断,健康人群中,以平和质人群为主,共120例(60?3%),偏颇质合计78例(39?2%)。在亚健康人群中以偏颇质人群为主,共613例(73%),平和质有225例(26?8%)。值得注意的是亚健康人群的偏颇质以阳虚质(178例,29?0%)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120例,19?6%)与阴虚质(82例,13?4%)。
2?3?2社会应对方式比较按照特质应对方式问卷[5](TCSQ)对双向应对方式的测试结果进行评分,结果表明亚健康状态人群与健康人群社会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健康人群以积极应对为主,亚健康人群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主。见表2。
表2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
社会应对方式评分比较(±s)s/分
人群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健康人群(N=199)21?65±6?6438?47±7?42亚健康人群(N=838)26?85±8?00①36?12±7?54①统计方法:单样本T检验;①P<0?01,与健康人群比较
2?3?3生存质量比较运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6]评分规则进行测量计算,健康状态者与亚健康状态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3。
表3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s/分条目健康人群(N=198)亚健康人群(N =838)生理机能92?2±12?887?8±16?2①生理职能92?1±19?979?9±31?7①躯体疼痛85?5±13?675?8±19?2①一般健康状况75?7±16?960?2±19?4①精力77?6±12?765?8±16?7①社会功能90?4±13?583?2±17?4①情感职能91?6±21?273?4±36?7①精神健康80?8±12?170?3±15?6①健康变化61?0±17?757?1±18?1①统计方法:单样本T检验;①P<0?01,与健康人群比较
3讨论高级职称论文发表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增强,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首要问题。随着健康新理念的传播,更多的人群已经开始关注并重视检测自身的健康状态。在本次调研中,《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的回收率达到92?5%,可见亚健康状态已在人群中逐渐被引起重视。本次调研的结果提示,亚健康人群以青年为主,亚健康状态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同时应对方式可能是亚健康状态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关键问题。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的明显差异,提示干预亚健康势在必行。
3?1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心身失调的失衡状态亚健康状态因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持久已经影响到工作生活而逐渐被重视。不适症状从属于躯体生理的不健康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亚健康状态的分型中,心理亚健康状态所占比例最高,且高学历的脑力劳动者、20~40岁年龄段处于机体功能全盛时期的年青人明显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说明在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中,心理因素占据重要的地位,正如中医学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神立不正,形亦难恃,亚健康状态归根结底是机体心身失调的结果。《黄帝内经》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亚健康人群正是因为平素紧张与高压的工作生活导致心理环境出现了偏倚,长期的负面情绪影响导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也随之发生紊乱,从而出现躯体化的不适症状。中医强调“不妄作劳”,而现代人动辄熬夜加班,通宵达旦,加之竞争激烈,致劳心忧思,精神俱疲,“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高比例的出现也提示了干预亚健康状态刻不容缓。
3?2亚健康人群以虚性体质为主亚健康人群中以偏颇质人群为主,其中阳虚质、气虚质占据一半以上,这个结果与目前中医学术界提出的亚健康以虚性体质为主的观念吻合[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该人群长期在室内工作,缺乏必要的运动,加之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脾气不旺,正气渐虚,遂使原来的平和体质逐步向气虚体质转化。气虚日久则损及阳,加之长期熬夜,常在空调环境工作,日益耗损阳气,体质容易向阳虚质转变。气虚与阳虚所表现出来的疲倦乏力、易感冒、畏寒肢冷也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不适症状吻合。
亚健康状态症状繁多,中医体质是系统化的一系列症状的有效组合。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个体倾向于某一种体质,而以体质为中心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辨识分类,可掌握亚健康人群的整体体质分布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本的原则,并为有效、系统化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指引。
3?3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低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较健康人群更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可能因亚健康人群出现社会适应性减退所致。亚健康人群躯体、心理甚至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必然影响了这个人群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也说明亚健康人群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精力等方面的生存质量评估低于健康人群。生存质量的下降提示亚健康状态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
亚健康状态症状的错综复杂以及干预措施的不确定性和缺乏针对性,是亚健康状态调查存在困难的原因之一。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识与分类研究从亚健康主要状态、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出发,结合心理及应对方式进行综合测评,可较系统地研究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这将为系统化干预亚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鉴。
高级职称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