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31次
时间:2022年5月27日 15:17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明确提出了“移动优先”,5G 即将落地,技术将进一步赋能移动传播。从受众接收的角度考虑,随着网络环境的优化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成为广大受众接收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我们进入了“移动传播”。传播手段的升级意味着新闻生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移动传播下传播形式的变化入手,思考出镜记者内容生产的问题、新要求与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移动传播;移动优先;出镜记者
一、“移动优先”策略下新闻生产的新变化
1、大屏到小屏
移动传播下新闻传播产生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大屏到小屏的转变。电视新闻就是大屏新闻的代表,内容与形式上都比较正式。形式上,有播音员、演播室以及演播室状态的“外延”——记者抵达现场。内容上,较为正式的语言文本,播音员注重播报,非常典型的大屏语态。而进入移动小屏中,这种大屏语态显现出“水土不服”。在小屏传播过程中,有“黄金三秒”,即当用户点开一个视频的 3 秒以内,就会做出是否继续接收的决定,能坚持看到 30 秒的受众只有不到45%。移动传播下受众阅读节奏非常快,偏好碎片化的呈现。
开门见山,开头做到“吸睛”很重要。在此特征下,小屏中的叙事手法、逻辑链条都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有着很大的不同。
2、受众角色与媒介话语的转变
移动传播下受众的接收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选择的过程。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受众成为了主动选择的用户。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不再掌握绝对的主动权,而是由受众选择是否接收。并且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各大平台传播权利的下放,受众可以对于一条新闻事件进行发布、评论、转发,受众的角色从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了接受和传递二位一体的融合,参与感大大提升,微博、微信似乎成为受众的发表言论的“公共领域”,人们几乎不费任何成本可以在此参与信息的传播与制作,并且转发和讨论,形成由点到面的巨大影响力。受众最终成为了主动选择、具备生产的用户,甚至抢占了一定的媒介话语权。因此,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移动优先”的策略,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
3、新的传播形态即将成为未来报道的主要形式在移动传播中,短视频、直播都是火爆的传播形态。短视频更符合移动互联时代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能够带来巨大的能量。直播终端成本的大大降低、强时效性、及时互动都是它显著的特点,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直接带来的是受众作为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权利的获得,也使之具有很大的流量。因此、短视频、直播是未来新闻生产的必然趋势。
二、“移动优先”策略下出境记者的变与不变
1、抵达现场 利用现场
移动传播下,短视频、直播成为了新闻传播最主要的渠道,而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仍旧没有作出新的转变。依旧是大屏时代中演播室状态的外延,仅仅做到了“抵达现场”。抵达现场仅仅是出镜记者报道的第一步,如果只是简单的抵达现场、描述现场,在移动传播中字幕加上声画就能够传递信息了,出镜记者就失去了一定的功能。所以在移动传播中出镜记者利用现场的能力格外重要。其主要涵盖调动现场的能力、体验现场的能力以及现场解读的能力。调动现场即记者要善于发现现场中的人、事、物,按照自己对于事件的逻辑链条采访到关键人物、讲解到重要事物。体验现场是指记者在现场不仅要做到让观众知道事件,尽量要达到让受众具体可感。例如 50 厘米左右的水沟,“大约到我膝盖的位置”会让观众具体可感。现场解读的能力,是指记者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在事件的表面,要善于从事物表面探究事件的本质。
2、发现细节 挖掘深度
移动传播下,受众通过手机每天都获得海量的信息,许多新闻大多只有新闻发生时的画面加上简单的字幕。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记者是无法在时效性上与大众相比的。需要下功夫的是对事件的更加细致的报道。因为受众通过海量的信息,只能了解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出镜记者要做的是在受众知晓的基础上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深度,表述细节并加以解读。例如在某现场报道中,受众通过网络只看到了发言人发言的图像加现场原声,但记者在现场却发现了发言人在讲话前非常大力的敲了桌子,这就个细节表述出来的同时,告诉了受众现场秩序混乱,进而可以挖掘现场秩序混乱的原因,人们聚集的目的,现场安保的问题等。通过表述细节加上记者合理的解释与质疑,就能够使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更加全面。从新闻叙事的角度来看,挖掘细节就是微叙事的一种方法。微叙事并不是简单的叙事方式,而是相较于宏大、空洞、浮于表面的叙事的反面,新闻报道要更加注重新闻中的细节,在已知的新闻线索中寻找不同的视角,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新闻叙事中突出使受众“怦然心动”
的细节,将每个新闻故事“吃干榨尽”,做到以小见大。
3、跳出事件 更多勾连
在传统媒体独占鳌头的时代,新闻报道大多聚焦于事件的本身,除过调查新闻之外,很少新闻报道跳出事件本身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在移动传播中,“一叶知秋”非常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一叶知秋”说的是由局部推断整体,其实一叶无法知秋,反而“一叶障目”。很多的新闻事件只是社会大背景中的一件事,记者的报道思维如果一直集中在局部发生的一件事上,会使报道有失偏颇。要做到的是跳出事件的本身,将新闻事件置于整个社会或者一个大的背景下去考虑,会发现不同的立场看到的新闻也并不相同。只有尽可能的将各个因素、背景都考虑到,新闻才能更加接近客观公正。
4、基于事实 坚持真实
其实无论是处于什么时代,无论用文字还是视频、无论在大屏还是小屏,新闻报道的“根”是不会改变的,即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包括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等。文字与视频、互联网与传统媒体都是新闻传播的渠道,渠道很重要,但都属于“术”,通过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移动传播下,在媒介技术不断更新升级的同时,内容升级同等重要,否则再先进高效的渠道都无法做到有价值的传播。另外,移动传播下,我们太快的传递信息,很多人担心新闻反转、后真相、真相碎片化等负面影响,我们处在一个即使有视频都未必能呈现出真相的大环境之中,受众并不是根据传播介质界定新闻的可信度,而是通过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而这种公信力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源于记者要始终基于事实说话,永远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三、“移动优先”策略下出镜记者能力的提升策略1、发散性思维的提升
记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加强自身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新闻报道中将事件勾连其他事物的能力、对于细节解读的能力、利用现场的能力都与发散性思维相关。当思维是开阔时,才能想到更多新闻的切面,才能从不同的纬度报道新闻。
2、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出镜记者的工作分为两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内容与表达,在移动传播中,人们面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时,更偏向选择表达能力更好的新闻报道。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在人们快速化、碎片化阅读习惯不断强化的今天,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做到快速、准确。够快才能做到及时,够准确才能更加客观传递信息。最大的忌讳就是,表达繁琐拖沓、不能直击重点。另外,特别是在提问时记者要直接、简单,让受访者直接了解问题的核心,否则无法采到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
3、叙事能力的更新
出镜记者的叙事,即记者在现场报道的思路。在移动传播中,记者需要具备微叙事策略与“陌生化”叙事策略。微叙事是指新闻报道从小的细节入手、在已知的新闻线索中寻找新闻的不同切面。“陌生化”叙事,是指出镜记者作为“出场”与“在场”的叙事者,拆除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第四堵墙”,以全知的视角为受众解答受众不知晓的事物,以限知的角度带领受众知晓大家都陌生的事物,在采访报道中这两种视角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陌生化”的叙事策略必须是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为陌生而陌生”
导致的新闻失真是不被允许的。
四、结语
移动优先策略,是融媒体时代从用户接收信息的终端角度出发提出的新的概念。由于接收习惯的改变,带来了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因而使得媒体从业人员在内容生产上也产生了新的变化。“移动优先”策略的提出,是传媒人思维转变的方向。本文在此背景之下,提出了出镜记者群体在工作上新的变化与提升策略,既有变化的地方也有需要坚持的原则,最后从思维、表达、叙事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希望主流媒体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秦艳华 , 路英勇 . 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2] 栾轶玫 . 一叶知秋与一叶障目 : 视听文本中的解题 [J]. 视听界 ,2018(03):126.
[3] 栾 轶 玫 . 媒 介 生 态 新 主 宰 : 主 动 的 受 众 [J]. 视 听界 ,2017(04):126.
[4] 栾 轶 玫 . 融 媒 体 时 代 如 何 做“ 深 度”?[J]. 视 听界 ,2013(02):125.
[5] 栾 轶 玫 . 融 媒 体 记 者 : 理 念 与 平 台 之 战 [J]. 视 听界 ,2012(05):25-28.
[6] 张超 . 出镜记者的“陌生化”叙事策略 [J]. 电视研究 ,2016(09):15-17.
[7] 龚超 .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有声语言表达 [J]. 电视研究 ,2018(0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