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大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备一定文学鉴赏基础的高中生,这些学生虽然在文学鉴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他们已经普遍具有较高的语言领悟能力,因此,对他们进行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可以脱离传统的、低层次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更具有教学效果,更侧重于能力培养的,更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新兴教育方法。本文是作者从实际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创新思想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求
(一)学会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诗歌的载体,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作者心情的载体,是作者心智的载体。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主要包括人、景、物三种。诗歌中对景物形象的描写是一个表象,作者也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全部都被深深的、隐喻的埋在这些景物的外在形象之中。然而,诗歌的景物虽然为诗歌的表象,这些虽不是作者想要所达的重点,但是阅读者一定要学生鉴赏和品味这些景物形象,才能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描写的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从字面意思揣摩是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景象,但仔细玩味,就会品得作者借对江水波澜壮阔的描绘,既是为了给后面词句中的“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作衬托的,更是表达了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可以说是基本的鉴赏能力,也是学生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教师更要重视诗歌景物鉴赏知识的传授。
(二)学会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感情存在于诗歌文字之中,存在于诗歌描绘的形象之内。诗歌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最想让阅读者了解与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是一首诗歌的精华,是一首诗歌的灵魂。我国古典诗歌之中艺术精品繁茂,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也分为很多种类,有的是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是抒发抱负不能实现的忧郁之情,有的是抒发博大胸襟的豪迈之情。每一种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是从诗歌中的每一个文字中悄悄的、淡淡的渗透出来的,阅读者要心领神会,感同深受,就要对诗歌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对作者人生际遇进行分析,借助于深刻的诗歌领悟力,才能明白作者也要所达的思想感情,才能领悟到诗歌的真谛。
(三)学会鉴赏诗歌语言艺术
诗歌的语言艺术是指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景物的文字传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语言是传达心声的工具,诗歌之所以具有艺术性,就在于它使用了艺术性的语言传达出了情感,诗歌的语言艺术性表现在,它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经过推敲与锤炼的,是从浩瀚词藻中提取出来并被重新组合在一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内涵,将简单的文字经过诗人之手,变幻成了寓意深刻、传神传情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常用的语言表现手法有记叙、描写、修辞、抒情与议论。语言表现手法运用的恰当、巧妙,可以使整首诗歌活灵活现,往往一句精典的诗句成为了全诗的点晴之笔,也成为了整首诗的“诗眼”。例如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将作者摆脱污浊的官场来清新农村后开始自由的生活后的愉快心情。而前一句中的“樊笼”则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污浊的官场比喻成为樊笼,对于作者来说,官场对他的束缚与樊笼无异,而“樊笼”更是将这种官场对作者禁锢、绑束鲜明的表现出来。
二、如何实现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求
(一)将诗歌的景物浮现于眼前
诗歌中都有景物的描绘,一首将景物描绘得惟妙惟肖的诗篇,都会让阅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这个画面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框架,存在于每一位阅读者的脑海中,区别于他人,个性的、单独的存在。一首诗歌的景象如果是几个场景,那么场景的切换就成为了一幅流动的画面,如果一个场景,必然也是一幅富有生命气息的画卷。教师如何探知学生是否对诗歌所描绘的形象了然与胸,是否深切的感知到了诗歌中的“绿肥红瘦”,是否看到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可以通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存在于脑海中的那些景象,这就是将诗歌的景物浮现于眼前的方法。相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描绘出来的景物都是不尽相同的,而教师也应该大胆的鼓励学生描绘出“异曲同工”的画面,只有“异曲”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只有“异曲”才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只有“异曲”才能实现素质培养目标。
“异曲”也是这一教学策略的精华与重点。虽然学生们描绘的是一个画面,但是每位学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力、词汇储备量和诗歌领悟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与他们相异的语言,来描绘浮现于他眼前的另一种美。例如《归田园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就是四幅景物各异的唯美画卷。生长于江西最美的乡村“婺源”的学生,会将画面与油菜花开、徽派建筑独立于炊烟相结合,描绘出一幅曼妙的江西乡村风光。而生长于东北的学生,会将玉米成片、狗吠于村的景象与诗句结合,泼洒出一幅别样的黑土乡村。何必刻意纠正当时的陶渊明生于南方还是北国,何必在乎桑树成长于何处。这只是将诗歌中的场景与学生想象中的场景相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是学生感知诗歌中描绘景物的一种方法。无论是哪一种描述,不都是学生心中最美的、最怡然自乐的乡村美景吗?陶渊明描绘的是他沉醉其中的景物,而学生所描绘的又何尝不是他们自己在繁重的学业下向往的田园生活呢?
(二)将诗歌的情感植入于内心
只有将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真正的领悟出来,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如上面所述,对于诗歌景物的描绘只是表层的现象,而对于诗歌情感的感悟才是更深层次能力。一般来讲,教师会通过对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而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被密密编织的感情?是否学生只要知道诗歌表达了一份什么的感情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在是停留于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而是更高层次的文学内容的理解上,学生要通过诗歌的学生,汲取到诗歌深入的、暗藏于内的、精髓的东西。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很多教育工作者苦苦探索的课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培养这一块教学任务来讲,可以运用“感情移植法”进行教学。
所谓“感情移植法”就是学生将自己从诗歌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运用到自己撰写一篇文章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学生要写一篇文章,所写文章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要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一致。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就是从字里行间抒发了自己的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而我们的学生正直青春年华,他们虽没有参加革命的经历,丰富的体验,但是他们拥有梦想、追求、抱负,正是由于梦想、追求、抱负的存在,但他们同样会面对高考的压力,承受了寒窗苦读的孤寂。教师可以让学生借以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体会到的情感,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写一下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运用博大的胸襟与广阔的情怀来面对自己的当前的处境。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为了自己的梦想,更要奋斗。学生还可以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体会与诗歌作者一样的情感,更是将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根植于自己的内心之中。
(三)将诗歌的语言渗透于脑海
诗歌的语言都是比较凝练的,将语言的运用也是众多文学作品中水平比较高的一种类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除了让学生多读、多练、多思外,更重要的就是多用。将这些语言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很多学生苦于不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建议教师鼓励学生从模仿开始。其实模仿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到了高中,也没有做好模仿这件事,很多学生的模仿别说是“神似”,就连“形似”都很难达到。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学生之所以不能将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现手法,运用自己的写作之中,或是融入于自己的脑海中,做到想用就用,有的放矢,就是由于学生积累的写作语言太少了。
例如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诗歌,一种类型只有一篇代表作品,学生即使将其涉及的文学要素全面吸收,也不会掌握诗歌语言运用的所有精华。建议教师要补充一些课外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学识,更是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诗歌中语言运用的艺术。例如毛泽乐的代表作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外,还有《赤壁赋》,学生通过对《赤壁赋》的阅读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苏轼诗词中语言运用手法的了解。
教师要培养学生要掌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思想感情、语言运用艺术的能力,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要不拘一格的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唯此,才能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不会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背离。
参考文献:
[1]陈相元.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4).
[2]张正线.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段美茹.古典诗歌教学漫议[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