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07次
时间:2020年7月21日 17:16
一、语-图从同源到对立 磅礴的画面(“一个永恒的圆从山峰云端或汹涌的大海波 中国古人认为书与画有着共同的起源。从伏羲八卦和 涛中升起”[2]),说它是文字因为其可以表达“日出”“黎 仓颉造字的传说,即认为制造形象符号是汉字和图画最早 明”的含义。蒋勋还新潮地指出,解读该符号的过程,很 的共通处,到唐代张彦远对其进行专门的理论阐释,“领 像今天青少年玩的“火星文”。
首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蒋勋还注意到,“书画同源”使得汉字不仅具有悠久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1],形成了“书画同源”这一中 的传统和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与其他语系的文字相比也有国古代美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以欧美语言为代表的拼音文字,以音 从人类进化发展的整体历史来看,随着人类思维能力 来表意和识记,奠基其上的欧美文学被当作“听觉的艺 的日益进步,语言以其任意性和对抽象观念的自由表达成 术”;而汉字则因其与图像的天然联系,依靠视觉,直观 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而文字的发明则 地联系意义,汉字本身就构成图画。蒋勋推及汉语文学乃 进一步巩固了语言的传播优势。虽然文字最初需借助图像 至中国传统诗画的特质,就是用有限来表达无限,由虚来 化的手段但其最终目的是表音和表义,因此逐渐与具体的 现实。蒋勋认为,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大型的史诗,往 形体脱离,走向抽象。数千年来文字都被作为传承文化、 往叙事复杂、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长,而同时期的中国诗 传递思想的最重要的载体。当代,随着电子技术和大众传 歌则言简意赅、含义隽永,前者重在“说明”,后者贵在 媒的的普及,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地位发生了逆转,图像大 “领悟”。比如:《诗经·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 有泛滥之势,而语言文字尤其是文学似乎逐渐边缘化,比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短短十六个字让读者无限遐起阅读人们更热衷于观看。 思、感悟涌上心头,却无法一一倾诉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二、图像时代与“书画同源”的联系 “言有尽而意无穷”。蒋勋又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寻隐者 蒋勋在《汉字书法之美》中形象动情地讲述了汉字演 不遇》为例,认为这首五言绝句虽然短小却通过极强的画 化史、中国古代的书法美学以及其当下价值。该作的《序 面感传达出幽远的意境。
篇》中,作者普及了汉字造字法的常识,中对古汉字的结 在作为普及性的大众读物《汉字书法之美》中,蒋勋 构规律进行了概括,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 并没有一味地追溯“书画同源”的理论脉络,而是更关注 假借合称为“六书”。并提出其中许慎在《说文解字》总 其应用方面,尤其对当代语图关系研究的贡献。他将中国 结的“六书”中的“会意”“在汉字系统中特别可以连结 的古老文字的象形性和当今电子信息的图像性进行了生动 文 字 与 图 像 的 共 同 关 系 , 也 就 是 古 人 说 的 ‘ 书 画 同 的联系,一下子拉近了古人与今人尤其是与年轻人之间的源’”。 距离。对于许多学者担忧的图像碾压文字的现象,蒋勋明 “书画同源”说明汉字和图像有天然联系,这一理念 确表态,“我没有那么悲观。汉民族的文字与图像在漫长 也给蒋勋看待“图像时代”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视角:既然 文明中相辅相成,彼此激荡互动,很像现代数字信息上文 汉民族的文字与图像一直相辅相成,那么数字化的今天, 字与图像互用的关系,也许是新一代表意方式的萌芽,不 图像对文字的渗透也没那么可怕。比如,蒋勋的学生借助 必特别为此过度忧虑。”
电子媒介发来的“表情”讯息——破碎的红心、微笑的 蒋勋没有犯许多学者厚古薄今的通病,他充分肯定年 脸——虽然是图像但传达的意义明确清晰,甚至“比复杂 轻人对图像运用和操作的合理性。这样,蒋勋力图使古老 啰嗦的文字更有图像思考的直接性” 。图像的使用在现实 的“书画同源”理论在图像与文字复杂关系日益凸显的今 生活中比比皆是,如男女卫生间常常采用比文字更加一目 天发挥自己的理论效能说明新问题、彰显新的活力。
了然的图像标识,蒋勋认为这些实例有力地说明了图像强大的应用性和与文字对比的显著优势。 参考文献:
一方面,为我们熟悉的图像符号意义清晰直观,但另 [1]张 彦 远 .历 代 名 画 记 [M].上 海 :上 海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一方面,我们不熟悉的图像化符号则可能表意模糊,而破 社蒋 勋 .汉 字 书 法 之 美 [M].南 宁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解这些符号意义的过程也如猜谜一般。比如,蒋勋提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