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臣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基于此,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初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语文是一门基本的学科,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大部分依赖于阅读教学来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落后
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在这种落后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单纯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严格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简单的背景介绍,然后学生进行阅读,最
(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仅仅依靠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学生是否掌握阅读知识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表达能力以及阅读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应当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低
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学习主体,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对教师的提问和互动漠不关心。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参与意识较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不愿意进行主动地思考和回答问题,这使得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课堂互动,降低了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多样化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材资源。语文课本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教材,但是教材的单一化和枯燥性使得语文阅读教材不能发挥课程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教材的迁移和转化,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教材中的美的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开展对比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知识的连贯性,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多效率、多角度的进行课堂展示,使得学生灵活掌握多种阅读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多形式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续写、写读后感和评说课文等,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师生互动优化语文阅读课堂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建立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建立一个开放式、互动式的阅读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互动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改变阅读评价方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不能只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进行评价,也不能只依靠语文阅读的成绩进行衡量。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评价时应当依据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外阅读等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注重阅读的过程性的评价,对学生给予有效、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情感上给予学生多多的鼓励,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语文阅读课上应当耐心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以激励性的话语评价学生,使每位学生得到关注,最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结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建立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真正实现阅读课堂的优化创设,从而激发初中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实现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海梅.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下旬刊),2014,( 6): 5.
[2] 冯恩芝.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究[ J]. 课程教育研究,2014,(29):91-91.
[3]吴春娥.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误区及策略[ 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0):207-207.
(作者单位: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镇学校) 17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