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240次
时间:2018年11月19日 16:11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医生中的医疗垃圾处置中行为转变理论的作用。方法:此次抽取2016 年3 月-2017 年12 月在我院工作的医生(40 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20 例。此次研究乙组不做管理,研究甲组实施行为转变理论,总结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置执行率、各项能力。结果:甲组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置执行率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
甲组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医生中的医疗垃圾处置中,行为转变理论可提高正确处置执行率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医疗垃圾;医生;正确处置;行为转变理论;执行率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8)06-0223-02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尤其新入科医生不熟悉科室医疗垃圾,无法对医疗垃圾正确进行处置,伤害到医患人员[1]。
给予这种现象,应实施行为转变理论进行改变。对于行为转变理论来说,其基础是社会心理学,属于连续、逐步、动态的推进理论,强调行为改变,评估医生的行为、想法,多方面实施引导、监督,从而转变医生的观念、习惯,最终提高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置执行率[2]。为了探讨和分析在医生中的医疗垃圾处置中行为转变理论的作用,此次抽取2016 年3月-2017 年12 月在我院工作的医生(40 例)当分析的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此次抽取2016 年3 月-2017 年12 月在我院工作的医生(40 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20 例。其中甲组男性14 例,女性6 例;患者年龄在24-52岁之间,平均为(37.12±3.52)岁;乙组男性为13 例,女性为7 例;患者年龄在25-51 岁之间,平均为(37.16±3.61)岁;比较两组详细资料的差异,结果P 大于0.05,说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此次研究乙组不做管理,研究甲组实施行为转变理论:
成立品管圈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按事情圈能力、迫切性以及可行性,确认开展“在医疗垃圾分类中行为转变理论的应用”活动。对医疗垃圾的错误存放原因进行调查,针对原因进行改善。具体原因是:工作压力大、认识不到医疗垃圾正确放置的重要性、岗前培训不到位、平常讲座学习不到位、流程问题、医疗垃圾桶的放置问题。具体改进措施:重视岗前培训,构建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感染专项培训、强化知识宣传、规范化思想、提高环保意识、监督工作。改进流程,完善、健全医疗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改进工具,使用清晰的医疗废物分类标识、目录处置医疗废物;合理规划治疗车,便于医疗垃圾的及时处理、集中处置以及分类处置;要求保洁人员对垃圾桶内废物进行及时清理。定期考核、监督,针对问题、遗漏制定对策,完善检查标准,护士长定期督导,把废物处理纳入到质量控制中。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记录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置情况。
1.4 评价标准
此次研究选择自制问卷评估医生各项能力,具体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数越高能力越强[3]。
1.5 统计学分析
选 SPSS21.0 软件对数据做出分析,( x ? s )表示各项能力,实施t 检验,(%)表示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置执行率,实施x2 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检验P 值小于0.05。
2 结果
2.1 总结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置执行率
如表1,甲组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置执行率大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x2=6.144,P=0.013)
3 讨论
临床正,医疗垃圾是带病源微生物废弃物以及患者排泄物。按不同时期特点根据行为转变理论进行相应措施,实施持续、渐进干预,确保在合适时间进行合适事情。根据读物、报告会、提供建议等帮助医生提高认识;提供规范性的行为转变指南,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争取环境、社会支持,给予替代法;建立互助组、创造支持性环境,督促反馈。品管圈活动的中心是优化管理质量,结合一个小团体,增加医生的工作自觉性以及主动性[4]。借助品管圈对目标进行完成,经品管圈管理,增强医师的医疗垃圾处理意识,部分医师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