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254次
时间:2020年11月13日 16:15
科学前概念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 出以下策略。
的研究,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科学前概念,这些 1.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先了解科学前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学习科学时可能遇到的 学生现有的科学概念水平,只有找准了起点,才能确定学生困难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的设计才会更具有现 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才能准确的定位,我们在教学中才实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对症下药,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认识的转变。在科学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前概念,并加以运用,在教师的引导下, 之前,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看法和经验为起点,以学生通过自正确的前概念是相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反之,则影响学 己的努力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程度为目生对正确的科学知识理论的学习。 标。教师及早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或建构新概念。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 参考已有的文献及其研究,之前的研究对前概念调查 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与人交流,着对学生 的研究大部分只有集中与物理、地理、生物及化学教学领 科学素养的提高意义深远。首先,无论持何种观点,学生 域,学前儿童和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都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作出自己的解释。其次,倾听 在国内己有研究中关于学生前概念的研究只是基于外 他人的观点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前概念,与自己不同 部因素,忽视了学生的内部因素,比如情感和态度等,为 的观点能引起学生的自我质疑,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则可以 了使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得到较好的利用,第一步是分析理帮助学生提供更多证据佐证自己的观点。 解课本中的科学概念,进而调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进而根据学生前概念调整教学目标 分析前概念形成的原因,提出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有效运用 除了原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外,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形 前概念的策略。所以本研究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查找数 成的对学生形成的前概念对目标进行调整。学生对科学概 据,了解到学生对‘冷和热’单元形成的前概念,开展小 念的已有经验会影响科学知识的传递,一方面会促进科学 学生前概念的研究。
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则会阻碍科学知识的传递,这就需 二、研究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对学生进行冷和热相关前概念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整理与分析。调查前,对“冷和热”单元的核心概念进行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类处理。认知心理学认为,个 分析与总结。调查选取曲靖市第一小学的130名学生作为样 体从出生就开始了探索环境、顺应环境的活动,在活动中 本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21份。
构建出了特定的认知模型、图式,所以前概念的存在是必 三、结果与分析然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概念揭示的自然现象的本质不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学生产生前概念的原 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前 因有几种。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大都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经 概念发展水平缺少研究,不加区别对待,教学方式简单划 验基础之上,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直接形成学生的前科学 一,最终影响了教学效率。不同的前概念类型,往往预示 概念。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他们经常通过 着在教学中,需要不同层次的认知工具、思维水平和学习 网络、电视及儿童类的期刊等认识一些有关科普类的知识 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了解学生的前概 及概念。由于科技的发展,小学生还可以从电视和网络了 念类型及水平,过高或过低地评估学生,就不能围绕学生 解更多的科普类知识,因而形成前科学概念。但由于小学 的实际水平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新旧知识的交互作 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往往没有完全的了解各类媒体所传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授的有关科普类的知识,而造成前概念错误或者不完整。
把握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教师对学生课时科学 小学生认知的水平是有限的,对与概念的认识以及理解也 前概念的了解与分析还是不够,还要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 是有局限性的,在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时,他们往往能利用 年龄及心理特征。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态度进行简单 依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相关的一些概念。
了解。小学阶段的科学还是要符合小学生好动、单纯、抽 通过对学生“冷和热”单元前概念的调查研究发现, 象逻辑思维总是建立在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之上等年龄与心 学生在冷与热的现象认识、使用温度计及表示温度等方面理特点,让科学课程富有童真、童趣。 最容易转化为正确的概念;学生在“冷和热”单元中的概 念如热传递、吸热与散热、热胀冷缩等现象存在误解,从而参考文献: 形成错误的有关前概念。
丁邦平.小学科学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冷和热”的教学策略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