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指用一定的政治观点、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具备相应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教育政治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思政教育,虽然由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政治体系的差异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但都体现出思政教育的一个共同规律,即在有目的地向其国民传播政治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反映本国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及其发展要求的共识与价值。
存在问题及改革路径研究
学生层面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的功利心理,例如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他们认为思政课程并不是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将来的求职、任职没有帮助,因此对课程没有兴趣,不认真听讲,思政课到课也只是走形式化,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政课是“说教课”,对课程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在这样的情境下思政课教学成效势必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发自内心接受这门课程。
教师层面
受教师个体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师德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需改善。
首先,理论联 系实际的 能力不足。思 政课不是 干巴巴的说理,教师授课不能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禁锢和教学校园的藩篱。理论和实际之间的遥远距离往往会阻碍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思政课堂应该与社会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历练和启发,获得切身的体会和感悟。然而,现今由于受教师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课程内容的讲解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 果效 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十分迫切和必要。
第二,教师对思政课的情怀不够深刻。教师欠缺对思政课程的深刻情怀,他的课程很难让学生信服。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情怀,也就是教育者的精神内涵。我们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如沐春风,长久下来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不是郑斯月
(云南财经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2)
摘 要:思政类课程的教育与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就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表明,思政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如何对思政类课程教学过程及其质量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提升成为广大思政类课程教学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与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从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四个层面分析现今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出现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思政类课程;问题反思;改革路径
固守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照本宣科,敷衍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的责任感不足。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财富应该是教会他们如何形成理论思维,如何形成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关于看待整个社会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现实紧密结合,形成“习得—内化—践行”的教育体系,学生只有在关切现实、亲身参与中才能真正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质的同时也应加强人文素质的提升,必须强化自身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的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以身示教,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中的德育功能。
第四,教学方式和过程的吸引力不足。加强吸引力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政系教学的内在要求。固守传统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很难赢得学生的喜爱。高职院校应顺应学校各专业特征,采取行动导向型教学以收获针对性的教学效果,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形。有学者指出,教师应找到思政教学理论课与行动导向教学的契合点,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案例教学、专题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此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多元教学法的运用,如情感教学、创新思维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法以及启发法,例如案例启发,个人感受启发,创新思路启发等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对于针对性不强的理论和问题少讲,对于与时代、学生自身发展关系密切的问题则要进行延伸。教师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调整原先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对于思政课的教材参考而不依赖。
最后,教学中要让学生正视时代和社会中的发展变化,比如: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求职、购房、发展等问题进行拓展,利用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会因为反差过大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加强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学校层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育侧重点多是专业技能培养,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思政课程缺乏来自学校的制度支持和保障。在实施策略、成绩考核、教学实践等多方面都还没有完善的规范,重“专业技能”轻“人文教育”无疑弱化了对学生进行政治素养培养的功能。其次,高校的扩招导致许多思政类课程几乎以大班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扩招带来的繁重教学任务也将导致教师无暇顾及教学改革与发展。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配备高职思政课教师,但实际上有相当多的高职达不到这一比例要求。教师教学班级过多、过大,教学任务繁重影响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改革与发展。
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间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学校应积极消除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分离,明确上思想政治课,不单是思政部的事,也不单是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学校必须扭转思政课程教学的“孤岛”现象,解决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学校应组织建立思政课程群意识,改革过去力量分散的教学格局,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规划。例如在学校内形成大思政格局,开展课程思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学校教育各环节、各方面,所有课程都应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育人。此外,学校可以积极团结各部门力量协助组织开展思政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可借助团委和学生会的力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实践活动,方式可以涵盖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其中,活动内容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特征和时代发展特征、时代热门话题进行开展,确保实践活动时效性和有效性。
第四,学校放权不够。教师权限小,不利于课程评价创新。
许多学校在考核评价上都遵循一个学校一种评价体系,例如:期末70%,期中20%,平时10%。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利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应放权给教师,让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调整成绩权重。同时,实行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环节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素质的综合考核,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例如我们可以构建多主体的创新评价模式,学生成绩考核由学生本人、同学和教师等三类主体构成,评价内容由理论考核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两部分组成。
课程层面
首先,校本课程的缺 失。思 政课 改革需要着力重视 其亲 和力、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年龄、专业、心理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全国统编教材不考虑专业之间学生的差异、就业岗位与实际岗位能力的要求,与本科院校共同使用一本教材,难以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积极性下降。对高职类大学来说,其生源差异性较大,其中一部分来自技校、中专或职业高中,他们相对本科院校同学而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理解能力也较弱。我们必须注重并做好学情调研和分析,从实际出发,将学生的职业理想、专业技能、个人素养有机结合,只有在了解学情前提下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的盲目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缺乏合适的载体让学生学以致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封闭系统的自说自话,而是要在现实社会中与具体实践相互接触、发生互动。思政教育不仅要引导人们认识世界,还需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而其价值是否实现,只能通过实践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实践教学是顺应素质化教育号召的体现,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 而现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泛化、虚化、随意化等特点,目标不明晰、路径模糊、目标达成度不高等问题。
思政课设计应充分考虑安排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创造性,使学生获得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前提下,不断激发其发展欲望,帮助他们在内心获得一种提升境界、完善人生的动力。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应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为理论专题服务,使理论认识能够回到实践生活中,真正实现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例如可以设计情景剧表演活动,或者主题辩论赛,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毛概课可以设计参观访问、社会问题调查等实践项目去加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开创创新创业事业的信念;思修课可以设计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强化学生创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形势与政策课则可以设计由学生来主持探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活动以促进学生自觉关注国家政策的意识。此外,学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思政教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公益活动或者社团活动,假期也可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
总结
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如何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标准,如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帮助教师成长提高仍然是我们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政理论课、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协同效果欠佳,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协调互动不足仍是目前思政课所面临的的一个重大挑战。思政教育必须融入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动,并转化为指导他们行动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这条道路上,思政系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鲁继平. 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考核评价模式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
孙洋.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
李春莉.高职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特殊处理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鲁继平.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模式创新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
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
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
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杨晓慧.课程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