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探析   

浏览132次 时间:2022年6月22日 14:31
  (兰州大学 , 甘肃 , 兰州 730030)
  摘 要:从2018年中国正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当下国际的热词之一,它饱含中国智慧,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擘画着新的蓝图。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外交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立足于现代世界新形势,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导师和中国化设计师们的智慧结晶,是真正将理论和实践创新性结合的先进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适应世界历史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延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所探索和倡导的几种重大战略,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基。
  (一)对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国际化
  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体现出一种既斗争又联合的理论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统一战线”理论在国际交往中创造性的应用。当今世界,跨国贸易与合作日益频繁。面前对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应该统一发展这一战线,将谋求本国的发展作为当前要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求同存异。
  这一思想与戈尔巴乔夫所提出的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始终没有放弃斗争,也绝不会放弃党的领导权。中国所倡导的大国外交,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大国气派、大国担当,更在于大国独立,我们倡导与他国共同治理生态、共同反对暴恐、共同迎击贫穷,但绝不会容忍主权遭到侵犯、绝不放弃领导权。
  在当下全球化世界的博弈中,大国外交,要求真正的发言权。
  统一战线主张是在斗争中联合的一种战术,是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同存异的思想起点,同时,统一战线主张中对发言权和独立性的强调也为当今中国在国际中地位的确立和强调提供了启示。
  (二)对建设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1953 年,周恩来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对维护国际和平居功甚伟。而今随着国际双边和多边会议的频繁召开,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倡议更是为“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注入时代新内涵,中国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团结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发展。一方面,面对不怀好意的外界势力介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台湾问题等种种企图,我们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我们也承诺绝不主动挑起战争、绝不恶意侵犯他国领土、绝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他国主权;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完善的全球贸易网络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我们应当勇于赶趁世界潮流,借势而为、借力而动,在全球贸易中积极与他国合作,互利共赢,做到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货币稳定等作出中国的贡献。
  (三)新时代习近平外交理念的精髓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紧扣新时代的国际背景,总结了新时代习近平一系列外交思想的核心,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国的共赢共享,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球化趋势下,新型国际关系更加复杂。曾经两极格局锋刃上的大国想要重新确立自身的国际地位,发展中国家则试图成为多极化链条上举足轻重的一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的建设成为许多国家共有的要求。同时,在后工业化时代,全人类对增强世界秩序普惠性的要求更加强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主题。全球危机提高了各国的警觉性,人类对有效的危机控制和更具普惠性的原则的呼吁日益强烈,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期待。
  纵观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国的外交战略紧随时代潮流而动,一脉相承又及时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复杂国际形势和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要求催生的产物,它的提出体现着中国政治家的外交智慧,是中国长期以来外交战略的创造性的突破点,符合全球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传承于华夏文明的精神精粹,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渊源。
  (一)中华民族传统天下观的升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价值理想世界(天下)的憧憬和永恒价值的追求。它是全球化时代下,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理想的产物,既包含着《尚书》提出的“协和万邦”观念,又包含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孙中山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领袖情怀。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荀子指出四海一家则天下太平的王道之治;《尚书·尧典》强调各诸侯国的协调和谐是使天下和睦的重要法门;《礼记·礼运》设计了一个避免争夺相杀的大同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下观的集中体现就是大同世界的构想,其完善性、具体性、合理性超越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中国方案。孙中山也倡议“天下为公”,使大同世界价值理想得以传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就是一个和合天下的世界,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古代中国方案。
  (二)儒家“和”文化精髓的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所倡导的“和”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其中尤其吸收了“和”文化精髓,并内化新时代要求,从而提炼升华出了新的价值观。
  中国的“和”文化,坚持“以和为贵”、“有容乃大”
  的格局;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秉持“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政治理念;讲究“和而不同”“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哲学思想。但 “和”
  绝不是无原则的“和谐”相处,中国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
  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还是亚洲各经济圈的确立,无不完美阐释了“共建、共享、共有”的中国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将全人类各自的命运综合统筹成为共同命运的过程,是和谐观念的国际体现。
  (三)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的创新
  “义”泛指道德准则或道义要求;“利”则指物质利益或物质功利。 “义利之辨”就是关于道德理想和物质利益之间关系问题的争论。其所表现出的重义轻利、义利统一的思想,对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否认的当代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丕郑有言:“义以生利,利以丰民。”1 把义放在利的前位;孔子云:“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2 强调以“礼制”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是“行义”的根本;墨子:“义,利也。”“利,所得而喜也。”3 主动地论证了义以生利、义利统一的思想。
  由此可见,义利统一,以义制利的道德观始终是义利观发展的主线。
  传统义利观中义大于利、义利统一的观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义利统一原则,有利于有效引导各国的利益追求和交往行为,能够调动不同国家不同利益主体进行全球治理的积极性,协调多种利益主体间的具体利益分歧与冲突,引导各国超越狭窄的眼前利益,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赓续,也为其相关创新理论的进一步提出,注入了独特的东方智慧和气质。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一种创新内涵。
  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密切关注人类交往,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想过幸福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点,这和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全相融。
  中国所提倡的伙伴关系等,都是对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以来的旧观念的颠覆,并将中国传统利益观创造性地使用于国与国的交往之间;共建、共享、共有的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反对的“暴力交往”的克服和对马克思批判的“相互奴役”状态的超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是对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导致交往异化到语言失效 , 人的本性丧失的现实有力回击和适合人的本性的交往的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实事求是的 , 也是科学可行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创新发展和灵活应用。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启发
  (一)苦难中国近代史中修炼出来的“恻隐之心”
  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现在,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中国发展的福利与全人类慷慨共享,这是大国胸怀的体现,也源自于中国在苦难近代史及建国后艰难摸索的建设岁月修炼出来的对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侧影之心。
  中国的近代史是血与泪的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积贫积弱,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根深蒂固的期盼和珍惜。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又一度处于资本主义的恶意包围之中。这段历史让中国深刻体会到发展国力的重要性,谋求发展不仅要从本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入手,还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经历过苦难的近代史和建国后的建设探索时期,在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上昂首阔步的中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更多了一份物伤其类的恻隐之心。中国也更加愿意与全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经验和成果,帮助落后地区实现他们的发展。
  (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持续升级
  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对外援助事业稳步发展。中国对发展中国家不断伸出援手,在资金、技术和人力上多方面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断加大援外投入力度,积极支持联合国相关工作,在国际上取得了越来越高度的关注。中国勇于担当大国责任,积极分享发展宏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争取了话语权和支持度。
  中国提供对外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议程制定,积极支持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决议等,努力推动实现联合国倡议的千年发展目标,推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一路一带战略等,始终为全人类的发展贡献着中国的力量。
  新时代,中国顺势而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平衡,合理承担国际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赢得了国际的支持。
  任何理论创新都是从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问题生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承袭于中国长期以来在实践中摸索成型的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借鉴中华文明史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创造性地回应现实国际问题,并升华与构建为更深的理论体系,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和现实实践的价值能量,体现了中国高屋建瓴的理论构建和时代的价值力,开辟着人类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光明道路。
  1.《国语·晋语一》
  2.《论语·里仁》
  3.《墨子·经上篇》
  参考文献:
  [1] 李珊 . 马克思世界交往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J]. 法制博览 ,2019(32):253-254.
  [2] 施保国 . 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11-14(001).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