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丁善德作品中民族风格的调式调性等创作因素入手,通过分析其钢琴音乐作品,以民族化为主线,对其创作思路展开剖析,从而找到将民族风格融入西方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最终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寻找中国钢琴民族化创作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丁善德;钢琴;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立足于本民族,即民族化,这是作品的灵魂和存在的价值,也是创作的根本和源泉,音乐艺术更是如此。只有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才会有坚实的民众基础,才能引起广大的共鸣,被世人接受并流传下去。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点。自20世纪初赵元任先生多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的正式发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由此开始,中国的作曲家们积极地探索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问题,民族音乐用西式乐器演绎出来,带给人独特的艺术体验。在这个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大量优秀的民族钢琴作品诞生。其中以丁善德先生的作品最为知名,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民族精神十分鲜明。采用全新的作曲技法,从而打造出全新的创作风格,这就是音乐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钢琴曲在创作风格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讲究旋律的清晰透明;曲式结构过于简洁;和弦连接较少出现。这种固定的模式削弱了作品内容的表现力。对此,丁善德认为,我国的当代音乐家应积极进行创新,寻求全新的作曲技法,充分利用时代的音乐语言,采用全新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对于创新,他强调,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去探索创造新颖的表现手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异。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他开始了全面的创新创作。一方面,不断学习和挖掘民族音乐的精髓,另一方面,积极研究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采用全新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和声的民族化创新
法国的印象派音乐作品中和声的运用非常丰富,丁善德先生在留学法国期间,受到该派的影响很大。针对我国的钢琴作品和声连接较少的现象,他在这方面积极创新,使用了十分丰富的和弦结构,使作品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增强。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他十分重视作品当中蕴含的感情,选择各类和弦,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这种创新,不但使民族化和弦结构得以更加丰富,还极大拓展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钢琴作品的创作空间。
(一)传统和声与五声性风格的融合
长期以来,西方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和声部分往往采用的是三度叠置的创作方式,形成了音乐创作的传统和声。丁善德将我国的五声性曲调风格引入西方传统和声的创作当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例如,五声音调被充分地运用在《E大调奏鸣曲》中,该曲创作于1946年。丁善德在采用传统和弦创作方式的基础上,将分解和弦运用在低声部,形成流动性的陪衬作用。曲调的根音在进行中显示出显著的功能性,构建出T-S-D-T的和弦序进,和声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实现了五声性旋律和传统功能的完美结合。丁善德非常善于使用附加音和弦,这种曲调的表现方式广泛存在他的作品当中,其中,主要是附加二度音和弦。例如,在他的儿童组曲《郊外去》这首曲子中,作曲家将分解附加音和弦使用在开头部分,而不采用传统三度结构的琶音方式进行,带给人耳目一新
之感。为了充分表现出儿童欢呼雀跃的情景,抛弃了传统的三度和五度音,使用附加二度和六度的I级主和弦交替出现的表现方式,营造出富于变化的和声色彩。通过这样细致的和声手法,增添了乐曲的民族韵味。(见例1-1.1)例1-1.1两个音级和功能都不相同的和弦重叠起来,形成一个和弦结构就叫做复合和弦。在这类和弦当中,同时有着多个层次的声部处于进行的状态,从而形成丰富的和声表现力。复合和弦能够让音乐的旋律更加复杂,营造出立体化的效果。例如,在创作《第二新疆舞曲》这首曲子时,为了凸显新疆音乐的特点,即手鼓的音效,丁善德在开头的引子部分就将大三度与小三度主和弦以和弦叠置的方式,形成不协和的和弦音响,产生了新疆手鼓击打的音效,使新疆音乐热情奔放的风格得以凸显。(见例1-1.2)例1-1.2
(二)民族性五声和弦
和传统和声结构相比,五声性和弦也是一种创新,其形态结构更加丰富,在表现形式上自由度更大,民族风味更加浓郁,表现力更加丰富。所谓的五声性和弦,就是选择五声音阶中的任意3个主音,然后将它们叠置起来构成的和弦。其基础是五声调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丁善德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主要有:用二、四、五度结构和弦代替三和弦;扶正和弦中的偏音和各类变音,使之成为正音。构成传统和弦的变体结构。通过这些创新,音乐的民族风格得以增强,拓展了和弦创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