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鍨剁换娑欑節閸嬭姤鐩弫鎾绘晸閿燂拷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浏览126次 时间:2019年7月29日 16:29
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必须着眼于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地进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作文训练,有目的地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形式多样,促进作文思维的变通
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要使作文教学真正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不守旧,要打破框框,敢于创新。
就小学的作文形式而言,如编童话,写比喻句比赛,写假想作文,写提供情境的作文,扩写故事情节,课文补白,续写课文结尾的的故事等,都不失为培养学生作文创造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再就作文的结构而言,开头结尾的不同写法,顺序、形式的不同安排等都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还有不同的材料围绕一个中心写,一题多作,一题多变的训练,容易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可在作文命题上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假如……》等命题,就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在作文训练时,可以多题选择,避免唯一性。总之,作文训练不可拘泥一格,应充分体现多样性、广阔性和灵活性的作文训练原则,以此来促进学生作文创造思维的变通。
二、凸显个性、着眼发展,促进作文思维的独特性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必须显现学生的作文个性,着眼于作文、人格素质的发展。学生作文的个性,要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跳出相同的思维圈子,获得与众不同的作文思维方法。这样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维习惯,摆脱向一个方面思维的干扰,进行有创造的思维。就选材来说,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
如写《我的一家》,大多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的愿望或家里的不幸和波折,这就让人耳目一新,脱离了相同的圈子。发散性思维也是一个新路子。如写《难忘的一课》,很多学生思维单一,总是把课表上的课搬来写,但无论怎样写也摆脱不了上课、讲课、提问、回答的窠臼。
如果指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写听英模报告,受法制教育,在烈士墓前,寻访先进人物,观察生态环境等这样的“社会课”、“自然课”,就能使作文独出心裁,独出“新材”。当然,无论是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或是其它思想,都不应排除集中思维,如果把集中思维丢在一边,没有了集中思维的训练,学生在选材上也就没有了分析对比的“参照”,也就体现不出学生作文创造思维的个性和独特性。
就立意来说,可以通过学生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独特,体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就我在指导学生写《开心时刻》为例子来说,一些学生在初写作文时,都写了自已过生日,父母、朋友、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开心。但这样的立意一般化,也不“美”。指导后,有的写父母过生日,有的为同学过生日,还的为孤寡老人过生日。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学生一下就明白,写自己过生日只局限在“我”的范围,写父母过生日,虽然突破了“我”的范围,但只局限在亲人、家庭范围,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这种开心就来自他人,写为孤寡老人过生日、为同学过生日,这种开心就来自社会。这样的立意就一个比一个深刻,一个比一个“美”。这是就过生日同一题材的立意说,不同的题材立意也一样可以深刻。还是就指导《开心时刻》来说,有的同学写自己考试取得了优秀成绩很开心,有的写父母得奖了很开心,有的写班级比赛获奖了很开心,有的写听到、看到家乡、祖国的巨大变化或成就很开心,还有的写国庆节、中秋节很开心。这些题材不一样,但立意也是一个比一个深刻,一个比一个“美”。这里需要告诉学生,立意深刻并非不写自己、家庭,而只写社会、国家。为避免学生产生只写大事不写小事的错觉,我在《开心时刻》的指导上特别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家人的欢聚来歌颂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反映改革开放给千家万户、千人万人带来的欢乐,同样可以使立意深刻,从而鼓励学生多用凡人小事、寻常景物,从小处着眼,向大处着想,向深处发掘,体现出自己作文的个性,写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思维就会逐步脱离肤浅的俗套,显现个性,趋于独特,并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完善人格的功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能力,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思维品格,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造思维品格,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地登上更高台阶,步入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修订版)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6 月第5版)
3、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作者单位:四川省邛崃市高何镇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

 
QQ闂傚倷绶氬ḿ鑽ゆ嫻閻旂厧绀夐幖娣妼閸氬綊骞栧ǎ顒€濡兼俊鐐扮矙閺屾洘绻濇惔锝呭弗闂佹悶鍊ч幏锟�
闂備浇宕垫慨鎶芥嚄閸洖纾块柕鍫濐槸閸戠娀鏌涢幇闈涙灈闁活厽顨婇弻鐔告綇閸撗呫偡闂侀€炲苯澧柛鐔告尦楠炲啫饪伴崼顐f櫍闂佺粯锚瀵爼鎮块敓锟�
182-629-518-56
闂佽娴烽弫濠氬磻婵犲洤绐楅柡鍥╁枔閳瑰秴鈹戦悩鍙夋悙闁活厽顨堥埀顒傛嚀鐎氼喗鏅跺Δ鍐х剨闁圭儤顨嗛崑锝夋煕閵夆晜鏁遍悗姘炬嫹
lunww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