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对新闻专题类节目进行了大规模改版,《今日观察》、《朝闻天下》和《新闻1+1》等新节目应运而生。这些属于深度报道范畴的新闻专题评论类栏目,不仅报道各种事件,更力求通过对事件的挖掘分析,触及事件本质,以满足大众的知情权。下面我们就以《今日观察》为例,对这类栏目的基本要素做些分析,探究其具有的一些特色。
一、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明晰自然的层次结构
《今日观察》在时代潮流中闪亮登场,于2008年10月27日开播,周一至周五每天晚上21点55分播出,22点25分结束,时长30分钟。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二套即财经频道播出,其财经特色非常之强,是财经频道精心打造、重点推出的第一档具有独特风格的高端电视专题类新闻评论节目,标志着该频道没有评论节目时代的结束。《今日观察》在短短的半小时里用各种事实来诠释当天世界最重要的或者是最近一两天内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经济事件,志在“让多元达成和谐”、“打造中国经济的意见领袖”。
在2010年11月和12月,《今日观察》其网上有视频的共有36期,其中内容与普通百姓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有26期,占到所播节目的70%;另外10期节目虽然看起来不是直接关系到大众的生活,但是从更大的角度来看,依然与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在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26期节目中,有关房价的4期,关于物价的3期,有关食品安全等问题的3期,能源方面的3期,近几年网络、电视、报纸上经常看到的关于拆迁的有2期,还有关于农民、堵车、手机等政策问题的相关节目。从中可以看出,《今日观察》的话题不仅限于一期,而是有连续性、相关性的,因为在短短的30分钟里有时很难把一件事情完完全全地解读,而事件本身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需要后续关联性的评论。《今日观察》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选题内容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
《今日观察》在选题标准上,始终坚持“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标准。在上面所说的36期电视节目中,不难看出,绝大部分选题是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其舆论导向作用非常明显。为了更好地解读政府的各项政策,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做好与广大群众的沟通工作,了解群众的感受和所需,栏目共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 多元手段展示新闻事件,着重为观众展开新闻事实细节。首先是本期节目预告,在节目还没正式开始前,会把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给观众一个大概介绍,并配合一些精彩、主要的画面,用来吸引观众;接着是播放由栏目主持人王小丫和陈伟鸿两人联袂出现的片头,把《今日观察》节目的宣传语、主旨等告诉观众;之后,再播放一个大概1分30秒的新闻小短片,即本次节目所选的话题、热点,叙述这个事件;新闻小短片播放完后,回到演播厅,再由主持人进行一个总结并提出对此事件、热点的直接相关问题,由专家进行解析;等两位专家对该问题评论结束后,主持人又会抛出下一个问题,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第二板块,多元视角解构新闻事件公众价值观点。在一段广告后,又会播放一个短片,这个短片不是像开头那样叙述事件的短片,而是播放关于此事件、热点或问题的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以应对上一环节所留下的问题;接着主持人在线连线网上观众,观众以视频方式发表看法、观点,然后主持人继续与两位专家互动,对事件作更深度的解释分析。第三板块:建言立论,多元达成和谐。此环节主持人与场外的著名经济学家、专家学者等进行电话连线,专家们通过电话对事件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最后到了结尾的部分,主持人再次向现场演播室的两位评论员提出问题,在两位评论员的评述中结束本次电视节目。这三个板块非常清晰,新闻事件的调查过程、评论员的精彩解析、普通大众的积极参与,环环相扣,入情入理,让观众欲罢不能。
二、对事件多种角度的解读,助观众开启思考之窗
(一)国际话题国内视角
在当今世界,每天都会发生一些重大的事件,别的国家别的地区发生的一些事件也经常会与我们有很大关系。当别国发生某一事件后,我国也会有相应的举措,《今日观察》就是从这一视角解读很多事件的。
2009年12月8日这期节目是《哥本哈根: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2010年12月1日的《坎昆峰会要过什么“坎”?》,两期节目报道的都是在国外开的大会,其内容都是关于环境气候的。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很多地区出现极端天气,《今日观察》从经济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评论,客观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仅各个国家要节能减排,地球村上的每个人都要尽力做到,因为环境气候关乎到每一个人。
再如,2010年5月4日的《透视日美贸易摩擦,艰难海外投资》,这期节目前面大部分是分析日本这些年来的投资情况,并通过讲述丰田汽车的例子,说明其总体上的成功,之后话锋转到我国的投资情况,这部分才是节目的重点。主持人问道:“我们也看到在整个日本海外投资的过程,几十年的风雨当中,有一些失败的案例,但是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是让他们获益的,那么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这就由日美之间的话题转换到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上了,这也是观众最想知道的。这种从国际事件转换到我们国内事件的方式,对广大观众开阔视野、启迪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二)国内话题国际视角
在2010年12月14日《今日观察》中《限车限行能否限堵?》和2010年12月22日《治堵切勿添堵》两期节目中,又很好的把国内话题从国际视角这一解读方式诠释出来。
《限车限行能否限堵?》和《治堵切勿添堵》这两期节目讲述了北京等国内大城市交通拥堵,然后以国(境)外大城市为对照,介绍他们面对交通拥堵,其治理拥堵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失败原因又是什么?如日本拥有私家车非常多,但在上下班的时候很少有人开;而香港那么小的地方,道路比较窄,但是也不像北京等大城市那样拥堵,因为香港的公共交通建设得很好。《今日观察》把值得国内借鉴的措施搬上了栏目,给政府以参考,给大众以典范。
(三)经济话题大众视角
房价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是老百姓当前的心病。《今日观察》连续做了几期关于房价的节目,对于房价的现状、国家出台的政策等进行了解读,但不是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大众的视角来分析,使观众更好的了解、理解。并且通过与大众的沟通交流,听取广泛意见后对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民众表达了心声。
2010年1月11日的《新政密集出台 房价拐点将至?》和19日的《中国楼市:在调控中“退烧”》对2010年房价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解读楼市的现状、走势如何;3月31日的《楼市,你“泡沫”了吗?》通过一个新词“租价比”来分析楼市是否存在严重泡沫;4月9日的《房价“闹”春》,通过一年一度的北京春季房展会开幕,发现同地房价比去年高了不止一倍,就此分析楼市的现状;4月15日的《坚决打击哄抬房价》,分析了开发商的不规范行为,建议政府必须打击,还老百姓一个健康的市场; 4月17日的《加税 减贷 多管齐下遏制房价》为大家分析新政策到底对抑制房价能起到什么作用。
(四)大众话题经济视角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有了钱就会去买车,而现在我国汽车保有量非常多,耗油较多。2010年4月8日《今日观察》播出的《脆弱的高油价》从成品油的价格机制、宏观政策、通货膨胀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油价背后的东西。面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平时我人们看到的雪白的面粉里面是有增白剂的,这增白剂到底要不要加,加了增白剂的面粉到底好不好,在2010年12月30日《面粉增白剂或存?或废?》这期节目对此加以分析和评论,并对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不要老拿国外的标准作标准,应该有一个自己国家的标准。通过2010年12月29日播出的《假食品的真问题》节目,观众能从评论员的口中知道其造假的经济利益有多么大、危害又有多大。
《今日观察》正是以多种视角关注民生,帮助百姓更多地了解经济事件,从而在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三、主持人出色睿智的提问,专家学者的权威分析
《今日观察》现有王小丫、陈伟鸿和史小诺三位主持人。他们在总结事件、提供咨询、归纳问题和提炼观点上都很出色。王小丫,观众最先知道她应该是在《开心辞典》上,她充满亲和力的表现让人难忘;而当她来到《今日观察》后,观众可以发现她变得很专业,她希望在真实和准确的前提下能把复杂的东西说得简单明白一些。在2010年3月29日《吉利并购沃尔沃:幸福能否买得到?》节目中,她第二个问题“吉利从沃尔沃这儿买到了什么?李书福究竟得到了什么?”就这一事件提出了一个比较直接的问题,“那么站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这个海外并购我们究竟要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替我国其他想到海外并购的企业问了他们想问的问题。陈伟鸿是一位不卑不亢、拿捏到位的对话者,专业而内敛。在2010年5月11日的《通胀压力在加大吗?》他有个问句“这个物价到底还会不会进一步上涨,你们的分析和判断是什么?”向评论员问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当评论员说到蒜蓉白菜现在不卖了,陈伟鸿马上接到“因为大蒜太贵了”,评论员接着他的话继续下面的话题,他很好地引导了话题。史小诺的风格非常干练,广大观众很喜欢她很欣赏她。在2010年11月4日《“中考”过后奥巴马如何破局》中播放了一个两年来奥巴马上台后的经济状况的新闻小短片,史小诺很好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与短片相关的两个问题。
《今日观察》栏目的宗旨是突出权威性、贴近性、事件性,其所表达的观点要让观众信服,所以栏目所邀请的专家、评论员大都是具有权威性的,同时与别的评论类栏目也有所不同,邀请到演播室的评论员基本是专家型的和媒体型的。以2010年7月14日《又见水污染》这期节目为例,两位评论员分别是张鸿与何帆。何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这身份不言而喻,是其中的专家型评论员,对经济领域十分熟悉。而张鸿,则是1998年就进入媒体,先后在新华社、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主持人、栏目主编,对新闻行业非常熟悉,是典型的媒体型评论员,能够以观众较熟悉的方式表达观点、分析问题。
由于很多事情不是两个专家在短短的30分钟里能够完全讲清楚的,所以在《今日观察》栏目中还有一个环节,就是电话连线场外的专家评论员。以上例节目来说,电话连线的特约评论员是邹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和 李宇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室主任),这两位嘉宾就本期节目内容来说更具发言权,更有说服力,因为他们从事的就是与环境有关的工作。
四、多种传播符号的融汇,电视与网络的有效互动
《今日观察》栏目在事件分析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主持人与两位嘉宾的探讨,其间还介入很多别的元素,例如解说词、同期声、字幕、照片、图表、漫画、电影片段、音乐和一些制作精美的FLASH等,用以丰富节目。
很多人都喜欢看漫画,因为漫画不仅幽默,而且有寓意。在2011年1月6日的《温州新观察(二) 让资本飞?》与其相关的漫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举着“温州资本”的红旗,后面是一捆捆的钞票,向着目的地进发,说明了民间的流动资本很多,需要国家好好引导。而且“让资本飞”这个题目还借鉴了当下一部非常有票房的电影的名字,一下子把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2010年12月28日《电影火了吗?》这期节目以一个MV结束,这个MV是由当时最具市场价值的三部国内大片的精彩片花组成的。这样一个结尾也是不错的,与众不同,偶尔改变下片尾会有很好的效果,肯定能达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今日观察》栏目在传播模式上也有创新。这是中国电视栏目第一次与网络新媒体进行常态实时互动,开启了电视互动的新时代。每次节目开始的时候,主持人都会告诉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让观众对节目有更大的兴趣,因为观众可以自己参与到节目中来。《今日观察》栏目录制实行网络文字直播,网友实时参与互动,观众上网参与,可以通过《今日观察》的官方网站,还可以在腾讯、搜狐等网站上参加网络调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节目组会连线参加节目的网上观众,观众可以通过视频讲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在观众留言的帖子上,主持人会把一些比较经典的或是代表大部分人观点的帖子,读给大家并做相关评论。但节目结束,这个话题并不会结束,观众可以继续留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栏目将会根据事情的发展做后续的报道。
《今日观察》栏目的这种视频电话连线方式,大大简化了流程,即不再需要一定要把人请到演播室,使演播室这个狭小的空间向外扩展向外延伸,变成很大的空间,也使生产方式完成了变革和创新。主持人和评论员能够直接和网友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传播,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今日观察》栏目的推出标志着央视财经频道完成了资讯报道、深度报道、访谈报道、专题报道、评论等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式报道架构,同时也标志着财经频道从资讯传播走向观点传播的新闻理念,践行了他们立志做有价值的新闻,做有观点的传播者,用主流媒体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