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毅
(厦门市杏南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2)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解题时出现的错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特点,试图对学生错误背后的成因,如何进行准确有效科学的诊断作出系统的阐述,并对诊断后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解题错误;诊断;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的学习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有些问题还是屡做屡错,数学水平始终在原地打转。这时候,学生心里是很苦闷的,他非
作为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解题的错误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产生的暂时性结果。
二、对于“错误”与“诊断”的科学解读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生受到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的限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错误的原因,如果在本质上得不到准确的诊断,那么错误还是错误,并不会对下次的成功起到帮助。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受行为主义的影响,数学教学历来有强调“熟能生巧”的传统。而要达到“熟”的水平,没有训练是不行的。于是,众多教师在教学中,就大搞“题海战术”,从而通过熟练的操作提高速度和准确性。反复的机械式操练往往造成了“会做”的假象,它会掩盖学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其操作的本质。
根据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知识是以组块的形式保存在头脑中的。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喜欢将问题及其解法归结为若干类型,建立一些比较固定的模式去套用解决,然后反复练习,靠大运动量训练来加深印象。这种做法至多只是强化了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而放弃了另外两方面的训练,所以会出现学生解题时会出现差错。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活的、动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的经验去体会、组织、构造并提取活动的数学意义。学生之所以会发生错误,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记住定义和公式,而主要是他们的建构活动发生了一些偏差。要分析他们的错误,就需深入到他们的建构过程中去探查。因个人的基础和数学方法不同,所以需要做个别化的诊断,分别找出原因,深入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顺学生的经验和思路,采用有针对性的、适宜的策略,给予纠正。
在诊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或是寻找防止和消除错误的对策时,必须结合考虑一系列的心理学规律,探查其中的心理机制,探明根源,从而揭示错误的实质并解释出现这种或那种错误的原因,转变教师头脑中原有的对错误原因的不当或肤浅的分析。
三、学生解题错误的诊断实例与方法
基于上述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结合笔者多年的搜集与总结,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与操作性的错误;第二层次,联系性思路的错误;第三层次,数学思想支持性的错误。这三个层次的错误,基本可以诊断大多数高中生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当然,这三个层次的错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都有可能是三个层次的错误渗透交织的结合体。而每个层次本身也有丰富的内涵,每个错误的出现都有一个主导的关键因素。下面,笔者将分层次结合实例,对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做个诊断。
第一层次,基础性与操作性的错误。
这个层次的错误是学生最常犯错误,它包括计算出错(如解方程、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不等式计算、三角计算等出错),记忆出错(如公式、概念、性质、定理、特殊值等再现时出错),审题出错(如数字、符号、式子、文字等看错),理解出错(如题意、概念、图形、表达式等理解出错)。
案例1 已知集合
错解:由方程组
诊断:此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集合
第二层次,联系性思路的错误。
联系型思路的错误指的是,学习者本身的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学习者无法运用正确的思路解决问题。这个层次的错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条件使用的错误。具体表现有,条件用错(如漏用、错用、增用等);已知条件用不上;隐含条件未发掘等。二是关系构建中出错。具体表现有,关系理不出,缺乏思路,不会主动构造暂缺的部件或形态;三是思维定势导致解题错误。这个层次的错误一般都很致命,因为它出现在解大型解答题中,往往是“一着错满盘皆输”,在考试中呈现出“会而不对”失分的悲剧。
案例2 求证:当
错证:
诊断:上述忽略了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均值不等式的左边两项要求都要为正的。显然,是定理使用时错用了条件,属第二层次的错误。事实上,只须注意到同号,则
案例3 已知函数
错解:因为
故过点
诊断:此题的错误,显然是将“求以点
第三层次,缺乏数学思想支持的错误。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和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相反,学生如果缺乏充足的数学思想的支持,那么在学习中就难免出现错误。
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数学模型等)。
案例4 (2012·山东)函数y=2sin(0≤x≤9)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为( )
A.2- B.
错解:⑴
诊断:不难看出,此题的错误就因为机械地认为y=2sin的在[0,9]的最值就在0和9处取得。从表面上看,错解中的错误是由于思维定势,粗心所致。实际上,如果继续挖掘问题的本质,我们是不是应该意识到学生解决函数问题时,不能主动运用图像求解,缺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是不是“数形结合思想”这种常用数学思想方法还没有在学生的大脑里牢固树立起来。
案例5 已知函数
(Ⅰ)若函数
(Ⅱ)当
错解:(Ⅰ)略. (Ⅱ)构造函数
诊断:学生的错解的最终结果与正确答案完全一致。而且解答思路简洁明了,似乎无懈可击。因此,这样的解答在评卷中很容易被误判为正确的。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由“
y
当
o x
因为
与题设不符,舍去。综上,
事实上,学生在作出“
但面对
四、教学诊断后的 “治疗”对策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错误诊断之后,教师要做的不只是一味地纠错、改错,而是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对照我们的教学,反思教学中不足。同时,教师要把数学诊断所得中的错误做一个精细的梳理,针对每个错误环节背后的原因,逐一地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是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一)对策一:课前准备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防范于未然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高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关键。备课时,教师根据平时积累的素材,可以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果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那么就能有效地预防错误的产生。事实上,很多第一层次的基础性与操作性错误,可以通过这种策略得到很好的防控。
例如,在讲排列数时,要预见到学生会把排列与排列数混淆在一起,所以在授课时一定要强调两者的关系及区别。
有时候,可以有意安排“陷阱”让学生犯错。例如,在讲向量数量积时,提出命题
“
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没有被察觉或被察觉但不及时给予纠正,那么不仅影响此时的学习,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为揭示错误、杜绝错误打下基础。
(二)对策二:课内讲解精确到位,不让错误有滋生的土壤
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定理要让学生弄清它的条件和结论、它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例如,在讲数列这一章时,上完了等比数列以后,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进行全方位的对比,找出等比数列比等差数列在各方面的联系与区别。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将来解题中出现第二层次联系性错误。
又如,在讲解析几何的直线与圆时,有这样的题目:已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