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丽
(运河中学初中部北校区,江苏 徐州 221300)
摘 要:语文教学朗读为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朗读中,培养同学们的语感和对句子的理解,同时在潜移默化当中掌握注音与字词,重点理解句子与段落概念,同时在朗读中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身临其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写作背景,获得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分层次的朗读教学法,达到语文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提升,教师作为引导,发挥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知识;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语文教学重在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提升,获得情感的升华与认知,达到自我理解与审美鉴赏的水平,教师在课堂中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分层朗读与体会,逐渐拔高,朗读的过程同时又是理解文章的过程,也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获得鉴赏与感知的过程。朗读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同样提升学生情意目标”的步骤,朗读中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朗读中知识的拓展和思想情感的培养。直接针对的目标即是考试和生活交流,两者共同融合与课堂教学之中。
一、集体朗读,体会节奏,把握大意——在朗读中提升兴趣动力
拿到一篇陌生的课文,消除陌生感提升兴趣是我们学习第一步,通过集体的大声朗读,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振奋精神,了解大意,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提升兴趣,这种大声朗读,同时可以理解文章意思,通过集体的朗读分清节奏,把握大意,在朗读中提升兴趣和动力。
诗歌文章的朗读与感悟。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集体朗读课文中的一段或者整篇,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或者可以进行两排两排的朗读比赛,或者指定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朗读比赛,大集体中有小集体,小集体中有个人,形成一种集体和谐氛围与竞争氛围,在朗读中提升兴趣。
我们学习诗歌类的课文,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类文章,教师就应该将重点放在朗读上,可以选出其中的一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心不要心急------。”通过文章中关键段落的阅读与理解,形成一种深刻的感悟认知,学生更能够明白自己在生命中应该有的态度,这就将知识的理解与生命的鉴赏与感悟联系了起来,而朗读是达成这个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诗歌《致大海》,让学生每人上台大声朗读出来,体会那种豪迈的思想情感,诸如普希金的实际都可以用这种形式展现表达。
二、分组朗读,任务分配,体会细节——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心理
朗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如耳旁风,更应该是做好任务分配,体会细节,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心理,这就需要对细节的分析思考与朗读。教师在朗读中做好任务分配,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朗读细节的查找,一来是训练学生的搜索信息的能力更主要的就是进行朗读的体会。
情境化细节的搜索与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流露
例如《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集子,这部集子中汇聚了鲁迅的优美的散文,写到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有趣经历,像我们学习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从简明有趣的故事中反映出不寻常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朝花夕拾》这部集子的阅读。
例如对其中《社戏》的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作为一个简短的故事讲出来,讲解里面几个小的片段,例如“偷吃罗汉豆、听社戏”等部分,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知,同时又可以此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作用。文中有两个部分描写比较细致,一处就是出发时船速的描写,以远山进行反衬,另外一处就是对偷豆的对话描写,反应人物的性格,教师可以进行分组化朗读,每个小组扮演一个人物,例如可以分成“我”、“水生”、“六一公共”等人,进行有效化朗读,在大声朗读细节中,我们发现原来作者对童年的依恋与向往,正是体现在这里。
三、类属朗读,互相对比,开拓视野——朗读中全面把握。
课内的朗读同时要结合课外朗读,这两种朗读相辅相成。找出与课内相关的文章进行朗读比较,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立足课内,拓展课外,相关类属的文章朗读比较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这类文通过情感朗读,才能真正走入到“作者的内心真实世界”,“随着荷塘月色的顺序去感受荷塘月色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和转移”,这是重点。
课外拓展朗读方面,朱自清的《背影》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最合适不过的情境散文,这也是《荷塘月色》相类属的文章,能得到同类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训练。
综上所述,在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后,首要的是要有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就得提起学生的兴趣,而朗读就是提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学生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进入一种境界中,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效用很大,不可或缺,此时朗读已经不是任务,不是负担,已经成为了生命一部分,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接受信息、接受新生、增加知识、开拓阅历,成为习惯”,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修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国强.新概念高中语文阅读计划[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2]林茅.阅读树·教师指导用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马中武.创新阅读 阅读版语文[M].朝华出版社,2006.
[4]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M].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
[5]张磊.新课程成功教师管理实用手册[M].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6]潘纪平.近20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