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我国村“两委”选举研究的理论探讨

浏览149次 时间:2021年2月23日 14:00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通常按照“自然主义-人为主 科,社会学对于环境、互动、群体影响、人际关系、社会 义”“宏观-微观”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四类,但这只是 态度等方面的研究都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影响,所以其在 理想类型意义上的分类,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社会学历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具有极强的 史的早期通常更强调自然主义的取向,认为社会是一种外 解释力。
  在于人的存在,本身具有自己的逻辑。随着社会学的发 第三,互动理论主要包括了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 展,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人文主义的理论范式逐 学、角色理论、剧拟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交换轮、 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的社会批判范 个体间互动理论、自我实现预言等等。这些理论基本属于 式和社会释义范式两种路径。(沃特斯,2000;周晓虹, 微观社会学,或者大多带有一些社会心理学色彩。
  等)宏观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是制约人性或人类行为的 2.权力理论突生(emergent 现实。微观理论则认为社会秩序或社会 对于权力的探讨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霍布斯的“手段 结构是人性的“复述”或由人类行为建构起来的(周晓 说”,即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 虹,2002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坚持宏观分析和微观 (霍布斯,1984 P62);二是韦伯的“强制力说”,即 分析的统一和结合,它本身就是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 “将某人之意志强加于别人的行为之上的可能性”(本迪的统一”(郑杭生,1991:P405 克斯,2002 P307);三是丹尼斯·朗为代表的“能力 以往对于基层民主建设、村庄选举的研究大多倾向于 说”,即“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 政策分析,理论探讨和社会支持网三个方面。其中前两者 (朗,2001:
  以宏观为主,研究数量很多;而社会支持网偏向于社会心 历史上,权力理论的主体通常指的是君主,随着理论的理学,并且研究数量较少。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发展,权力的主题逐渐的发张为政府,继而发展为社会。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针,从微观角度考察该问题可以有效 探讨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关系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地弥补现在存在的问题。“权力”和“互动”则是是微观 想,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权力的产生先于国家权力,恩格斯社会学非常关注的两个问题。 称之为“国家权力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1995:
  )。韦伯则将权力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将处于社会 一、权力和互动的研究关系中的行动者也纳入到权力的主体范畴。 1.社会互动后现代的社会学理论家在探讨权力问题是更倾向于 微观社会学很重视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大致分为两种 “能力说”并且认为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是权力的主体。 范式,一是受韦伯、齐美尔影响的社会释义(以及在此脉 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 络下的符号互动、现象学、结构化理论等);二是受心理 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权力是贯穿场域 学影响的脉络,如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以及社会心 的决定力量(布迪厄,2004 P133)。吉登斯在探讨权力 理学。
  的问题时,向微观层面走得更远,他认为“权力是行动者 第一,“个体之间任何形式的社会接触。我们大部分 自主性的表现,是人类行动的普遍特征和人之为人的基 生活都是由某种类型的社会互动构成的。社会互动实质人 础”(郭忠华,2004),政府权力仅是“权力的一个较小 们相互谋面的正式与非正式情境”(吉登斯,的方面”(吉登斯,2004)。福柯是当代最关注的权力问 P851)。“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在于他人的联系中如何采 题的理论家,他认为一切社会关系只有置于权力关系中方 取行动并做主反应的过程”(麦休尼斯,2009,P168)。
  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释,一切权力都是分散的、流动的 第二,传统功能主义和社会冲突理论均强调社会是如 关系网络,权力“处于弥散状态”而且无处不在,人与人 何运转的,它们的分歧在于社会的动力究竟是由整合带来 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以权力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福柯, 还是有不平等和斗争带来。从而他们对于社会互动的关注)。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交往权力理论”则从个人 较少。
  这一最为微观的层面深化了社会权力理论(哈贝马斯, 符号互动理论对于互动则很重视,他们更关注人际互)。 动的细节,从而更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下的面对面的互动, 社会学视阈中的权力理论,随着社会与国家的分离, 认为互动在创造社会及其制度方面作用强大(吉登斯, 逐步体现出从国家权力中心走向社会权力中心,即从国家 2009 P19)。
  走向社会、从集中逐步走向分散、从宏观逐步走向微观的内在演进理路(张广济、计亚萍,2011) 也使得村庄精英(尤其是村政精英)成为村民的真正熟人” 。相比之下, 普通村民则缺乏这种广阔的活动舞台, 仅仅 二、关于基层民主和“村两委”选举的研究是混个“脸熟” 。实际上,在“半熟人社会”的乡村社区, 1.基层民主选民投票的非理性导致其倾向于选择“熟人”而非能者。 基层民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趋(贺雪峰,2001:P530-558;邱国良、戴利朝,2007 势,“在从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转变进程中,为解决民 也有学者对村“两委”选举中的派系、贿选问题进行 主政治的逻辑结构与事实结构相悖的矛盾,提供让公民更 探讨(吴思红、李韬,2015;赵农、潘进,2016等);村 加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制度设计以及保障他们进行有效参 庄精英与选举的关系进行研究(仇叶,2017)以及对“村 与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条件,是世界民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霸”问题的研究(郑风田,2017;龙立,2012) 向”(陈荣卓、唐鸣,2011)。中共十八大以来,在新的 综上所述,以往对于基层民主的探讨,更多的是在政 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根据基层民主建设的新情况和新变 治学、社会政策等宏观层面,对于微观层面的关注程度较 化,顺应和积极肯定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现实需 低,而仅有的微观层面观察也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研究 求与实践探索,首次在党的公报中正式提出:“积极开展 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因果分析,而非对背后深层次的结构性 基层民主协商;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 机制的解释,以及行动者所处的具体情境的理解。另外, 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 仅有的从微观角度对基层民主、基层选举的研究中,还有 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 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在 通过对于微观社会学视角下的村“两委”选举问题进 此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重 行探讨,解释选举过程中的各种行动者对自己“权力”的 申:“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 理解和在“互动”过程中的策略进行解释,对我国基层民 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 主实践中的运行做实证研究,能够加深对该现象的理解。 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宏观微观相结合路径的回归。 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杨中艳,2016) 另外,“自下而上”的质性研究能够从基层政府、农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农村社区 民(选举人、被选举人)等方面理解选举,换言之即看到 建设的推进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农村社会正在逐 “人”的行动,能够有效的补充以往的“自上而下”政策 渐从一种以土地和集体单位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型社区向以 研究和理论探讨。这样在基层民主建设,特别是其中的 聚居和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变,基层自治也将 “民主选举”方面积累一些对于结构性机制的学术经验, 从传统的村民自治转向社区自治(项继权,2008)。
  对于未来政策的发展和优化有积极的作用。 十八大之后,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多进步,如农村 社区协商民主运行体系初步建立;以协商共治为导向的农参考文献: 村社区治理机制逐步生成;农村社区协商的制度体系不断沃特斯,马尔科姆.《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二版)》,华夏出版 完善;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重要地位日益稳固(杨中社,2000. 艳,2016)。特别是十九大提出了“民主协商”这一重要概 周 晓 虹 《 西 方 社 会 学 历 史 与 体 系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念,替代了以往的“协商民主”,从而与“民主选举、民社,2002. 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列成为“第五个民 [3]吉登斯,李康译.2009《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主”。 [4]麦休尼斯,J·约翰,风笑天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在探讨基层民主问题时,以往的研究以政治学的角度 版社对其机制(黄华莉,2014;东秀萍,2016;赵秀玲, [5]霍布斯,黎思复等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本迪克斯,莱因哈特,刘北成等译.《马克斯·韦伯思想肖 2014等)、发展(王一程、贠杰,2004等)等问题进行探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讨。
  朗·丹尼斯,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 2.村“两委”选举 出版社,2001. 学术界在讨论地方政府对选举的影响时普遍认为,一方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 面政府表现出主动性特征, 另一方面又对超前的选举表现 社出强烈的疑虑、抵触与恐惧心态。因此, 其角色也很尴尬, [9]布迪厄,皮埃尔,华康德,李猛译.《实践与反思———反思 “政府既是村民自治的推动者, 又是其障碍者”(肖唐镖 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吉登斯 东尼,赵旭东,齐心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 等,2011:P42)。有学者曾对村选委会在选举中的作用寄版社,2003. 以厚望, 指出“应当以选委会为中心整合村社区自身的力福柯,严锋译.《权利的眼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量,并为之提供良好的组织、实施村选举的组织基础与制度 [12]张广济,计亚萍.《社会学权力理论内在进路述评》《社会规范”, 同时, 也意识到当前村选委会制度确实存在一些 科学战线》
  问题:成员缺乏代表性、工作缺乏独立性与规范性、制度不 [13]哈贝马斯,童世骏译.《在规范和事实之间》,三联出版 健全等(肖唐镖等,2011:P49)。也有学者提出了“半熟 社郑杭生.《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人社会”的概念, 他认为, 由于目前行政村地域范围较大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