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飚
齐齐哈尔市昂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31
摘要:采取积极、科学的态度去处理环节卫生突发事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本文将对我国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分析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问题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5)25-0162-01
环境卫生突发事件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如何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从我国“5.12”汶川地震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应急管理能力还是相当出众的,但是随着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多样化发展,很多未知的问题还等待着我们去处理,因此,在新的历史环境背景下,我国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强。
1 我国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措施
“快速反应,高效控制”是我国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的特点,无论是前期的伤员救治,还是灾后重建工作,应急管理各部门紧密合作,医院、公安、消防等单位强强联合,为我国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较高的技术条件。
1.1 科学管理
有条不紊、高效科学是应对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做到这两点能够有效降低负面影响的扩散范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卫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环境卫生事件全程管理主要有三个阶段组成,即:预防处理、响应恢复、灾后重建。
1.2 应急管理的特点
(1)依靠当地政府单位力量,做好抗灾救灾的协调工作,实行应急管控联动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
(2)突发事件区域的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维护该区域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础权益,做好环境卫生管控处理工作。
(3)统一规范供水集中点,并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各人民。
(4)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的监督力度,卫生防疫人员每天都应该对指定区域进行消毒杀菌。
2 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缺陷
近几年,我国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多次突发事件管控过程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当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弊端,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改善,比如物资储备缺乏、救灾人员缺乏专业的救灾知识和经验、应急管理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凸显,让笔者感到我国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还需要得到改进。
2.1 环节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需得到完善
尽管我国多数地市县已形成完善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对部门,建立了相应的工作体系,但是整个应急机制的内涵文化却依然很模糊。多部门、多体系和多专业之间并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上的联动应急反应。首先,对于“平战结合”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楚,到底什么是“平时”范围?什么才是“战时”范围,又受到那些部门的管控;其次,“分级响应”缺乏精确的定义。虽然我国提出了分级响应的口号,但是应急管控工作对其分级响应依然不清,多部门之间往往会形成矛盾。
2.2 疫病防控制度存在问题
(1)缺乏应急疫病防控体系,在前期疫病防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工作断档现象,很多医疗设施、人员和药品都无法跟上。(2)缺乏统一的标示,疫病应急管理人员在工作现场缺乏统一的服装、工作方式和技术规划,让整体工作发挥受到一定的影响。
3 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3.1 探索“中国化”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道路
迄今为止,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都存在差异。英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发展均比较成熟,各个国家的应急处理方式都各具特点。因此,我国也应该结合我国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相同点,不断探究“中国化”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化的分析和研究,
3.2 注重国际合作,创建广义上的应对体系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在应对环境卫生突发事件时,特别是某一重大问题时,应对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一点之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国际化的合作,将公众纳入整个应急管理体系当中,同时向社会公众宣传应急管理知识,让其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去参与应急管理工作,从而让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从单方面的转化为多方面的。
4 结束语
现代化、科学化和大众化等理念的融入让我国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在原有的技术和体系基础上,不断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方式,让其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欣,宋瑞金,路凯. 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探讨[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03:185-186.
[2]李娟.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陈琼秋.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
[4]青义春. 突发公共事件医院应急救援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