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让学生成为写作活动的主人——作文教学“教”与“学”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浏览182次 时间:2016年7月12日 14:57

刘梦雅

【摘 要】现行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 的脱节。脱节的关键原因在于作文教学过程性的缺失,而作文教学过程性缺失的关键又在于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本身关注的缺失。所以,只有关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教学合一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关注学生 教学合一

黄厚江老师曾提出: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结论教学,即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反映在作文教学方面,他认为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写作的反复循环。学生反复写,教师打分数,写评语。作文课,常常就是讲写作知识,讲写作技巧,讲高考、中考的评分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结论教学其实既没有 也没有;即使有 也是脱节的。

一、作文教学教学脱节的原因分析

诚如黄厚江老师所言,作文教学脱节的关键原因在于作文教学过程性的缺失。而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过程性缺失的关键原因又在于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本身关注的缺失。反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于重视作文命题的指令性与写作要求的规范性,忽视了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

很多语老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讨厌写作文,文章也写得不好,却常常在QQ 空间,微信等公共网络平台记录生活,抒发感想,点评时事,表达观点。这些或长或短的文字内容,字句通顺,情感真实,有时还不乏文采,与平时作文课堂上的反应判如两人。这是为何?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写不好作文,除了能力有高低,还与心理因素有关。有人通过对学生的写作心理进行研究发现,从心态上进行分析,关键问题在于学生的情感思维美感和作文命题、要求不一致,学生不能通过作文表现自己的情感,写文章也就成了玩无味的文字游戏,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障碍越多,成就感就越少,久而久之,对写作失去了兴趣,信心受挫,甚至于产生厌烦感。

平时作文教学多采用指令性作文,命题和写作要求往往是由老师事先规定好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只能在老师给定的题目下按照具体写作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一方面,老师给定的题目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老师给定的作文要求也许远远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畴。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了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后,就让学生以故乡的桥为题仿写一篇说明文,教学了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就让学生仿写诗。这些作文要求显然都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了。

第二,过于重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忽视了平时写作意识的培养和写作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不乏花心思、时间、心力在作文教学上的语老师。很多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力给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写作文,逐篇逐段给学生批改作文,作批注写评语。但是教学效果未必如人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见得有显著提高。原因何在?

首先,老师试图把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部重任都寄托在作文课堂上。然而现实情况是,语文作文教学课程,课时短,任务重,想单靠中学几十节作文课就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比较困难。

其次,学生认为作文知识的习得和作文能力的提升就只是作文课的任务,写作活动往往只发生在作文课堂之上。作文课上,学生在老师讲解下学知识技能,开展写作活动,一旦一篇文章写完,作文本上交,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就等着下次作文课看老师打的分数写的评语了。这就意味着,整个中学阶段,算上作文课上的写作和各次大小考试中的写作,学生能进行的写作活动也不过几十次而已,又由于考场作文的应试性质,学生能从这些写作活动中获得的真正写作经验是相当有限的。

第三、过于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轻写作过程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与写作体验。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作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如黄厚江老师所批判的那样常常就是讲写作知识,讲写作技巧,讲高考、中考的评分标准。很多老师认为只要让学生了解了评价标准,明确了写作要求,习得了写作知识与技巧,就能写出合乎标准的文章。然而,对于学生能否掌握并且合理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在写作中是否遇到了困惑与难题;在写作过程是否产生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他们关注甚少。

周庆元教授认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表达。笔者对教授的观点深表赞同,并且还认为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学生构思、写作、修改这样一个写作活动的全过程。然而现实中常见的情形是,老师的指导仅仅局限于学生写作之前知识技能的传授,题目要求的明确,以及写作结束后的修改评点,老师对于学生写作活动本身的指导几乎是没有的,使得写作的过程纯粹变成了对于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另外,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心灵化的活动,方法和公式一类的东西都不能起到根本作用。经过系统的学习过未必能写出好文章,没有经过学生未必就写不出好文章。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从没进行过系统的写作知识训练,鲁迅也从不相信所谓小说作法之类的东西,真正的好作家,大作家也都不是写作班培训出来的。

第四、过于重视教师对单次作文进行结论性评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学习心理。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作文评改方式往往是,老师阅读学生上交的作文后朱笔一批,打分数,定等级,在文末或两侧写上简单的评语。所谓写评语主要是给学生的作文贴一个结论性的标签,评价学生作文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这种结论性的评价方式明显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这种形式的作文评改,是老师单方面的行为, 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不能产生有效的教与学行为,对学生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帮助甚微。

其次,这种形式的作文评改,仅针对当次作文,并不符合学生学习写作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再次,普遍来说,不喜欢写作,写不好作文的学生占大多数,这种贴标签、定好坏的评价方式,针对好文章开表彰大会,针对差作文开批斗大会的评讲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更多的是消极影响。

二、作文教学教学合一的策略探讨

通过对写作教学教学脱节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目在作文教学教学脱节的情况在作文命题、素材积累、作文指导、作文评改等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反映,因此笔者尝试针对各个具体环节提出相应策略。

第一、作文命题应融指令与自由于一体,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

顺利通过中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不能不追求规范性与指令性。学生能写好指令性考场作文也是作文教学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是讨厌作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兴趣,所以,老师应该有意识地融指令性与自由性于一体,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又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鲁迅认为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 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想写。也就是说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写作的环境,给予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文体,形式等可不做严格要求。日记、随笔、读书笔记、摘录、写评论等都是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激发写作兴趣的有效形式。其次,要让学生有话可以写。所以,课堂上的作文命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不陌生,有兴趣。再次,要让学生有写的能力。写作能力的高低因人而异,写作水平的提高,写作素养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课堂作文命题和要求不能超出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范畴,要以提高大多数同学的写作能力为目标。

第二、作文教学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关注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与写作经验的积累。

笔者所认为的写作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于身边的事物有所观察,体会与思考。因为作文不光是材料和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经历或未经历生活的体察有醒悟,对外在事物慧眼独具的深刻关照,对人类复杂情感的过滤与提纯。好的文章应该是基于写作者的生活体验, 是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是融入了我的思想我的生活我的情感的打上了的个性化烙印的文章。

学生写作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相当重要。学生写作的经验多了,自然能在写作过程中,丰富写作体验,感悟写作规律,领会写作知识与技巧,形成自我风格,这样即便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也有可能写出精彩的好文章。中国最著名的两个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和童话大王郑渊洁,他们都小学没有毕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更别谈接受系统的写作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但他们都通过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和写作中积累写作经验,丰富写作体验,感悟规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因此获得了写作上的高成就。

第三、作文指导应贯穿写作过程,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与写作体验。

在指导内容上,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老师不仅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体会,让学生参与自己的写作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写作中的感受,产生的想法, 遇到的困惑。特级教师李卫东设计了一个名为与学生一起读评写的教学研究课题,尝试让学生参与他的写作过程,师生共同感悟提升。老师曾在一次旅途中, 有感而发,写下了《开往远方的列车》,回到学校后, 他突发奇想,将这篇文章的作者署名鲁中,印发给学生作为读写材料。要求学生读后或以谈感想,或以评点文章,或以分享故事的形式给作者写一封信。老师看完学生的信后,既惊喜于学生的文笔,又感动于学生的故事分享。当他再次印发给学生《开往远方的列车》、两篇学生习作及部分学生的写作片段,并披露了署名的真相后,学生惊讶者有之,兴奋者有之,迷惑者亦有之。老师趁机让学生敞开心扉,就这组文稿写出自己真实的评价意见。他们的表达欲望又一次得到了释放。注意到作文教学过程缺失的弊端后,很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但大多强调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写作过程,殊不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写作活动,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李卫东老师的实践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在指导时机上,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能仅仅局限在写作之前,应该贯穿于整个写作活动,把握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并且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比如,当老师看到有的学生在桌子上无头绪,抓耳挠腮,面露难色时可以走过去,倾听学生的困惑,给予适时点拨;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写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第四、作文评改应追求过程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学习心理。

首先,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作文评价要遵循作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律,追求过程性,而非一次性。

其次,作文评价,不应该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行为,而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分析交流,合作修改,共同提升。黄厚江老师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就在尝试做到这一点。他曾经在上一堂公开课的时候,借一位同学的作文《我为应试狂》,让同学们进行评价和分享感想,然后引导学生就这样一个话题,这样一个材料,写不同的体裁,表达不同的主题。他还问这篇文章的作者进行写作反思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的文章有什么缺点,不仅引导学生作者自我反思与修改,还让作者分享写作过程78 79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中的独特体验。老师的作文评改活动告诉我们,作文评改不能停留在讨论文章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自己的也是集体的写作活动。

再次,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适宜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多发掘学生作文的可取之处,进行肯定与奖励(体现在分数上,书面评语或口头表扬上),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从发展的角度表扬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只有真正关注学生,做到以学定教,实现的双向交织,紧密衔接,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作文,并且愿意为写好作文付出努力,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黄厚江. 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主张及实践操作[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5.Z15.

[ 2] 温志群. 中学生写作心理初探[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陈周. 关于网络和作文教学的对话[ J].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4:14.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4 )

TAG: 教学 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