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析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色

浏览423次 时间:2014年6月30日 17:02

向静静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平民初等教育机构,其教育重视实学和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学时间和入学时间也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寺子屋师生情谊浓厚,教师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我反省。寺子屋在江户时期基础教育普及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关键词:寺子屋;平民教育;实学

寺子屋是存在于日本江户时期到明治初期的平民初等教育机关。这种称呼是源自中世,那个时候武士和庶民的子弟在寺院接受初等教育。入学叫“入寺”,也叫“登山”。学成之后离开寺院被称为“下山”。[1]寺子是指学习的学生。寺子屋这个名称一般多用于于京都及其附近地区。在当时的江户地区(现在的东京)称之为“手习师匠”。被称作“师匠”的教书先生的出身有僧侣、商人、幕府的家臣、神职人员、没落武士、书法家、医生等。也有女性教书先生。寺子屋在江户时期基础教育普及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从学习时间、师生情、学习内容和体罚方式等方面论述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色。

一、自由的学习时间和浓厚的师生情

寺子屋的学生年龄早的有5 岁,大多情况是67 岁入学。在学时间大概是3 年到5 年不等。每天的授课时间大概是6 8个小时,从早晨8 点到下午2 点。寺子屋每天的学习时间会以学生为中心,比如豆腐店家的孩子一般会先到,开酒馆家的孩子会晚到一些。故学习的进度也因人而异,上午的习字练老师会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指导。中午回家吃饭,遇到下雨天一般是从家里带便当来教室吃。到了下午的出勤率会降低两三成,年龄稍大的孩子会回家帮忙料理家里的工作,女孩子会去学琴或三味线等乐器。

寺子屋的师生情很浓厚。在甲斐国(现在的山梨县)的一个寺子屋,老师的妻子会每个月亲自做食物给学生吃,可谓家庭味十足。学生家里有什么喜事都会请老师入座上席,村里不论出现了怎样的纷争只要老师一旦介入调解一般都会得到解决。有的地老师去世后的丧事也由学生一起操办。江户时期流传很多歌颂师恩的诗句。比如“师恩如耳目手一生相伴”,“师恩高于钱财”,“不可踩踏师之倒影”。[2]可以说那个时候师生情比当代更加浓厚,现在称之的“去上学”,而在江户时期,大家则称为“去老师那里”。

二、重视实学和趣味性

寺子屋的教育根本是实学。老师会以日常生活中马上能起作用的知识为中心进行教授。比如,对绸缎店的孩子,会教授颜色和布的种类以及算盘。对蔬菜店的孩子会教授蔬菜的名字和其功能。对米店的孩子会教授种稻的历史、方法等。授课内容是根据这个家的家业而定,故使用的教材也是因人而异的。老师需要教授的共通内容是信的写法和礼仪知识,除此以外的书都是由学生自己或者父母选择,由老师教读。

寺子屋里的学习内容虽然不一样,但是当时主要倾向于两大领域。在商人集聚的日本桥、浅草和深川地区的寺子屋会倾向于选择《买卖往来》作为教材,因为从这本书可以掌握做账时需要的汉字。木匠的孩子一般会选择《番匠往来》,上面集中了建筑方面的用语。与此对应的是武士集中的赤坂、四谷等地区的寺子屋会选择《唐诗选》《千字文》等提高教养的书籍作为教材。[3]在每天的课间休息时间或者吃饭时间10 岁以下的学生们会一起玩いろは纸牌(也被称作为“伊吕波纸牌”,是日本的一种纸牌,出现于江户时代),卡片的正面写平假名反面是片假名,有的是父母的名字、数字、十二干支、草木的名字等等。10 岁以上的学生们会玩《百人一首》纸牌,《百人一首》汇集了日本100首和歌。这些纸牌都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除了文字里面还有插画,这种学习方法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重视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在安土桃山时代到达日本,对当时日本人“对孩子不用鞭子而以言语为戒”的教育现状甚为惊讶。因为同时代的欧洲学校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监狱一样的地方,稍有不对老师便拿出皮鞭鞭打学生,课堂上充满老师的怒声和孩子的哀痛声。江户时期寺子屋的老师也有对学生施加残酷体罚的,但只是少数,大多数老师是使用非常温和的方式来维持教室秩序。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当时寺子屋比较有名的体罚方式是“捧满”,犯错误的学生一手拿香,一手捧盛满水的碗坐在桌子上,香是用来计算时间用的,在香烧完的时间内碗里的水不能溢出。除了“捧满”外寺子屋的体罚方式还有“留置”,顾名思义就是放学后留在学校,这些都不属于残酷的体罚方式。除了上述体罚方式外,有时候老师也会提出要开除学生,在这个时候“道歉人”就会出场调解以得到老师的原谅。“道歉人”一般为就读于同一所寺子屋的兄长、同学,或是孩子的父母师的夫人。住在寺子屋附近的老年人如果听到老师的训斥声或是孩子的哭声也会前来替孩子道歉,因为自己个人的错误让他人在老师面前低头道歉,相信学生此时一定非常羞愧,调解人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反省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道歉人”调节这种特殊的身份与日本传统的村落邻里之间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的地理和气候因素使得日本村落形成一种互助共存的共同体。同时也可以看出江户时期老人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结语

江户时期日本人的识字率超过30%,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是属于高水准的。这个数字也说明当时日本初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寺子屋这种平民教育机构在当时的初等教育普及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这种教育模式一直持续到1872 年,后来逐渐被新式的小学所代替。寺子屋的重视实学、自由的学风、浓厚的师生情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修刚.日本江户后期寺子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李超.平民教育的典范——寺子屋的教育观浅析[J].辽宁东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江森一郎.『「勉代の幕あけ』[M].平凡社,1990.

作者简介:

向静静,女,1987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师,助教,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具体研究方向:日本江户思想史。

> 才智 /98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

TAG: 日本 特色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