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www.lunww.com )是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正规代理机构,我们与4、5百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有合作,我们合作的期刊都是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的正规期刊。合作的期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详情可来电0519-83865052,或者QQ:85782530咨询。
网络文化负面效应一直为整个社会所关注,学术界、社会各界从未停止过激烈的批评。人们认为,根治网络文化负面效应不外乎三个路径:网民的觉悟水准与自我约束力、网络经营者的自觉以及通过立法建规,达到“综合”治理之目的。对网络的负面效应,需要实践层面的各种规约,但更需要人们对网络文化及其正负效应有理性、合理的认知。也就是说,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的营造,并通过文化熏陶、人文精神提升网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型的文化批判意识是净化网络环境,抵制消极文化侵蚀的必要条件。实践已经证明,构筑文化上的“防火墙”远比技术上的“防火墙”困难许多。学术界早已有人强调:“网络文化需要与法律相配套”,早就认为“法律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关于网络立法建规的呼声始终未有中断。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无边界性等特征,即使出台各种法规,也很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虚拟网络世界里的网民,他律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仅仅寄希望法律规章并非克服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最佳选择。笔者以为,属于网络文化层面的问题,还应侧重解决文化以及文化批判等问题,需要网络经营者、网民建构新型的文化价值观,培育厚重的文化批判精神。
网络文化消极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人们往往从网络的虚拟性、“民主性”、技术对文化的冲击与消解等层面予以解读;或者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若从网络文化内容、结构等方面予以剖析,即可发现那些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所谓“文化”内容,除了人们严厉批判的各种有违伦理道德、思想反动、文化渗透、色情淫秽、病态和畸形文化等内容外,还有相当多的内容在本质上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比如,刻意迎合网民纯粹感观刺激的、迎合低俗化倾向的所谓“文化”和“文化产品”)的所谓文化,或者说是文化中的“退化”、俗化了的文化。这部分文化充斥网络,其消极影响丝毫不亚于那些赤裸裸的反动的、具有明目张胆毒害作用的所谓“文化”(有人声称,网络是当今社会“黄毒滚滚,、“合法的”藏污纳垢之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让优秀文化黯然失色,却为不良文化大开绿灯。各种标新立异的媚俗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负激励”效应,不仅有追随者、效仿者,而且对理性文化、主流文化产生了巨大的腐蚀作用。时下,国内网民中占最大比重的是青少年—一个文化批判能力不强、文化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被公认为网络文化消极效应最大受害者,人们对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种种忧虑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青少年网民身上。各种“批评、讨伐声浪呈一浪高过一浪之势”的原因也在于此。
网络文化“就文化品位本身而言,它追求简洁、快速、便利、菜单化、标准化,因此在本质上它是媚俗的、趋同的、从众的、功利的。与这种文化品位相伴随的是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消解和日益缺失,媚俗、低俗、宣泄使传统文化中精英文化暗淡无光,尤其是“主流文化影响的弱化”闭,不良文化畅通无阻。网络文化内容之浅薄,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在网络世界里,多媒体的网页画面使我们目不暇接,感官的刺激与快餐式的大白话文字都可能使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变得越来越肤浅。寂寞时的深思,孤独时的反省,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对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怀等等,似乎都变得遥远而不现实。久而久之,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网民会对真正的文化渐趋疏远,使文化的内涵虚拟化、“空壳化”—思想之厚重含义被光怪陆离的平面文化所替代,文化的意义、价值会被迅速解构,人们一贯倡导的人文精神遭遇少有的轻慢和淡漠。网络文化中,崇高与悲壮,理想与启蒙,含蓄与深沉,人文与情怀等话语和内容遭遇冷漠、消解,长期迷恋感观刺激的低俗文化,必然使人的意志消沉,精神空虚,审美退化(虚拟世界里的“在线审美”毕竟不能等同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人文情怀萎缩。因此,抵御网络文化中种种消极因素的侵蚀,建构文化批判精神与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有直接关系。
今天,网络文化许多内容、价值观念等不仅逐步远离文化正义,甚至正在抛弃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判断。媚俗、从众等特征可以满足各类网民的一时快感,会满足某些网民低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却是对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背离,是对文化本身所含有的教育价值意义的疏离,直接威胁到健康网络文化的发展。如果说网络本身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价值失落难免过于笼统,或者说网络并非与人文精神价值有绝对的矛盾性,但由网络衍生的特殊的网络文化对人文精神价值及其传播产生了极大阻滞却是事实。所谓“平等的文化”在网络这个看似“绝对平等”的领域内,文化的低俗、媚俗倾向对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抵消已经昭示出网络领域文化并不平等。如果顾及到西方话语霸权等因素,网络文化中的文化不平等性更昭然若揭。网络领域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文化“他者控制”的特征。一个看似充分自由、自我的场阂,事实上网民被网络操办者的意志、文化价值观所控制,如果深陷其中,无力自拔,在所难免。现实生活中网络成瘾者即是最好的例证。
网络文化中某些“文化”退化、俗化现象的生成,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原因是“需求”推动的结果。网络中某些所谓文化内容屡禁难止,不能完全归咎于网络经营者(但并不排除某些网络经营者的“主观故意”)。“网络人”无法摆脱价值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杠杆的制约。事实证明,网络文化的许多负面内容及其出笼,主要是迎合了部分网民的需求,商家也借机“积极配合”。满足这些需求往往成为网络经营者的“主打”和首选。但需求不应成为网络文化负面效应产生的依据或理由。市场经济条件厂,价值规律不可违背,但良知、公平、正义、诚信、道德、伦理同样不可或缺。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例是,毒品也有一定的需求,且利润巨大,我们是否可以经营毒品呢?显然不行。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不是毒品,但两者之间蕴含的道理并不相背。由此可见,需求不应成为网络经营者放纵的理由,更不是网络文化负面效应存在的依据。有学者指出,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介“应洛守文化良知与操守,不为利益所左右,至少应主动拒绝低俗与平庸。类似议论告诉我们,除了相应的制度规约之外,建构文化批判意识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并将这种自觉转化为自律和责任意识。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达到降解网络文化消极因素影响之目的。
提升网络文化内在品味一直是人们热中讨论的话题。论及网络文化“品味”,可以信手拈来各种依据参与评说。比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文化等等。然而,无论怎样解读“品味”都不可能离开文化价值判断,即网络经营者、网民均应持有文化情操,洛守文化正义,并以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应对网络文化。网络的确需要制度、规则予以规范,也需要网络经营者做网络文化道德的“守夜人”和“把关人”,对网络文化予以精神守望。强调网民文化自觉及其约束,更需要网络经营者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批判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应当说,降解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是网民、网络经营者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双方都能从文化批判的角度认知网络文化,解读新型的媒介文化,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消费社会里,人们对“文化快餐”情有独钟,这也是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因之一。但“文化快餐”的流行绝非意味着深邃的思想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并非意味着可以解构精英文化。恰恰相反,社会越发展越需要精深的思想,越需要内涵丰富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社会生活,对社会拥有更深刻的反思。因此,当人们需要“文化快餐”时,“文化大餐”被人为冷落或丢弃总是不可取的:人们对“快餐文化”情有独钟并不意味凝练厚重的文化可以束之高阁,内涵浅薄文化及其存在亦不应制约网民对人生、理想、社会进行深刻反思。相反,依赖信息技术的网络及其文化对厚重、深刻的思想却产生了极大的消解、颠覆作用。然而,“思想,不应被技术所消解,而是要超越这个时代。实现这种超越,文化批判精神建构的重要性无须进一步论证。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但实践中即使我们不批判其消极效应,也很难从其娱乐、宣泄、感观刺激、“无拘无束”等属性上看到其理性特征。倒是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映衬出了其非理性的诸多特征。
也许无法寄希望让网络成为弘扬高雅文化的主阵地,但听任网络文化“退化”、俗化、混乱无序也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网络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播什么样的文化,怎样传播文化,是“网络人”不容回避的问题。加强管理,寄希望于法律法规健全的同时,还应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不断提升大众的文化素质……使大众保待健全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意识。”由于网络文化负面效应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人们对网络文化负面效应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知,许多人已经具备了文化批判意识。不过,这些认识尚未形成“气候”,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化批判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探讨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以及我们所强调的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无论从什么视角切人,实际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问题。网络的虚拟性毋庸赘言,而人永远不是虚拟的也属不争的事实。人永远是网络的主人,只是现代信息技术遮蔽了真实身份,但人的主体性并未改变。各种网络文化的消极效应是人制造的,是人为的。既然人制造了消极文化乃至精神垃圾,那么清理这些垃圾也应由人来完成。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负面影响需要的是具备了文化批判意识的人,主要是网络经营者和各社会层面的网民。网络文化批判必要性、可行性依据恰在于此。
涉及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社会各界对“堵”与“导”的各种讨论非常多。就“堵,,和“导,,的功能而言,两者不外乎怎样治标与治本的问题:前者与“硬件,,相似,后者更像“软件”。学术界一致认为,“源头治理”是关键所在。比较而言,“治本”的重要性永远大于“治本”;“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重要。学术界早已有人提出“网络文明”建构问题。其实,“网络文明”需要制度规则等“硬件”支撑,也需要道德、文明力量的支持。离开了网络经营者和网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约,“网络文明”的建构必定是一席空谈。社会需要“网络文明”,更期待文明的网络。建设文明的网络需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文化氛围,网络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
从文化批判视角研讨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对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的抵制,以及网络安全的建构。利用网络实施文化侵略、文化殖民已是“进行时”,且以强大的攻势,或直接灌输给网民,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各种不良、有害的文化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等传播给网民—渗透对象,尤其对那些涉世未深青少年网民身心的损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网络安全是一个持久性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寄希望技术防范-—滤掉各种文化垃圾;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网民的“文化抵抗力”,增强文化批判意识。众所周知,网络文化还称不上完善的文化系统,用鱼龙混杂形容并不为过。笔者赞同对网络文化进行“过滤”,但这种“过滤”本身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文化批判意识。或者说,没有文化批判意识的“过滤”,是达不到“筛选”目的的。
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及其治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开出过种种“药方”。从文化批判视角审视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网络需要建章建制予以规约,更需要网络经营者、网民建构新型文化价值观念,培育新型的文化批判精神。网络文化批判精神的培育与倡导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外,还对于抵制文化人侵,文化殖民,维护文化安全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