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239次
时间:2019年7月29日 16:56
经历了大学生涯的人们都说:一所大学一座城,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考进来不容易,进来了却又觉得也不过如此,尤其临近毕业时,内心迫切希望尽早踏入社会。但当其步入社会之后,却又感到不知所措,茫然若失。这种心理上的反映就是学生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冲突的折射。由于角色转换上的问题,大学生对职业生活表现出种种不适或适应期过长。初入社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更好的在社会站稳脚跟,必须尽快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要尽快适应职场身份,理解职场定位,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一、高校毕业生对角色转换的认知
个体的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会发生多次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就是在社会关系中个体地位的动态描述。人的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不断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这个过程称之为角色转换。社会角色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角色规范三要素组成,角色转换也就是这三要素的转换。
角色转换的根本变化是社会权利、义务和规范的变化。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主要是充当“学生”和“同学”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在步入社会后,角色变了,角色关系复杂了,培养角色意识就显得更重要了。
大学生就业后的角色转换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性行为,主要包括取得角色和进入角色两个环节。
进入角色包括:获得承担某个角色的认可;表现出扮演这一角色必需的品质和才能;本能地或积极地从精神和行动上完全地投入这一角色。择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新角色的过程。一个好的实际工作者不仅要遵守工作规范,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敬业的工作态度。大学生在校时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因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弱;对社会现象理想化的多,具体化、现实化的少。因此,工作初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大学生应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去尽快克服这些困难,表现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品质和才华。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进入角色呢?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确立大展宏图的信念,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其次,要认定自己承担的工作角色,也就是认定自己在工作环境中的位置。要弄清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角色的性质、职责和范围,尤其要弄清工作关系中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要求。第三,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在工作环境中,一个人的工作角色可能不是单一的,应根据工作需要和不同工作的特点,灵活的变换和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依规行事,不可越俎代庖。第四,要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这其中,创造力的发挥起着促进作用。
因为一个角色在接受任务、明确自己的职责之后,完全可以也应该主动的开展工作,集中精力,做出优异的成绩。只有在社会系统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承担这个角色,才能胜任这个角色,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二、高校毕业生角色转换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依恋大学生角色
大学生习惯了三点一线的大学校园生活,进入职场之后仍然会以学生的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对待自己、同事和领导,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对待工作。面对新的环境,人事皆非,原来在校园几年形成的价值观,沟通方式,思维模式,处事原则都遇到了新的问题,在校可以依赖别人,现在处处需要自己做决定,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高校毕业生也因为对过去的依恋,事事处处容易受挫,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心情郁闷,留恋校园生活,天长日久容易逃避现实,目标迷茫。
(二)畏惧职场人角色
很多高校毕业生走到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即使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也常常因为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导致做事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害怕担责任,害怕闹笑话,害怕出事故,胆怯畏惧,裹足不前,又担心工作平平,让领导和同事看不起。这样的心态极大的制约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创新的胆略和参与竞争的气魄,导致工作局面打不开。
(三)自负自大、眼高手低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发展的比较顺利,对自我的评价和认可度都非常的高,觉得自己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很强,因此不愿意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和基层的工作,刚毕业就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但是实际工作起来却是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团队精神差,工作中不注意细节,错误频出。
(四)情绪化严重,不踏实于本职
有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经常带着情绪工作,稍微加班就讨价还价,多做一点就要求获得赢得的利益,完全的功利化,将工作看成完全的买卖关系。然而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筹码,先给后得才是应该采取的策略。讨价还价的思维只会束缚发展。另外有一些高校毕业生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中总是抱着不安定的思想,不是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总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浅尝辄止,轻易跳槽。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