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 孙华章
阅读是人的智力和情感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呢?
一、教师应重视阅读培养学生、要求学生,必
教师要多读,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有了深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需要沉浸和静心,需要享受和领略,需要带着审美因素与文化意义去阅读。即使是教过几遍的课文,还是要读,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矣”,才能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读。真正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丰富语言积累,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展。教师不要用“讲”挤占学生的“读”,也不要在学生还未读懂课文时,就找来大量的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想象的能力,间接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忽视阅读的阅读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乐“读”,让学生从读书中找到乐趣,从而徜徉其中,这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阅读快乐不和如众人一起阅读快乐。教师可以把自己阅读的愉悦、收获与学生分享、交流,用自身的榜样力量鼓舞学生。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陶冶美的情操。
利用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种阅读形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朗读,别样的快乐。古代课堂最主要的内容是跟着老师一起读书,要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朗读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在动睛的朗读中,用心灵去触摸作品,想像被唤起,情感在流动。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朗读,采用自由读、分角色朗读、齐读、领读等形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
默读,回归纯粹与自然。让学生静静的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阅读时,心思要在书本上,然后眼不离书,逐字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专心一意,边读过想,带着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课文,认真领悟,大胆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朱熹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现在有些老师的阅读教学习惯于疱丁解牛式的分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享受不到语文阅读课的趣味,这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意。只有熟读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和领悟。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每每读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好的、美的词句片段,把它摘录出来,闲暇时就好好诵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在美的海洋中积累语言,学以致用,这是摘抄法。
对于阅读中感受、体会深刻或有疑问的地方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标记出来,这是圈画法。
把在阅读中感受、体会或与作者不同的见解,在作品的空白处写出来,这是批注法。毛主席在阅读中喜欢作批注。他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或思想的评论,有的是联想相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的喷发。批注有短有长。伟人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选择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面。
课外读物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值得注意的是,读课外书要有选择性。
首先课外读物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
其次要有一定的知识性,通过阅读能加深学生知识的纵深。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广泛的,要“博百家之所长”。这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要求。
还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研究其指导对象的共同阅读心理和兴趣以及个性差异,有计划、有侧重、有层面、有针对f生地引导他们去选择课外读物。“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学生需要有好书牵引他们走向成长的彼岸。我们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品味文章的美感,含英咀华,在美的海洋中遨游。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重视阅读,指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掌握阅读之法、广泛阅读好书,这样,学生才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