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华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学,江苏 南京 211155)
摘 要:本文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将七年级上册的《童趣》和《〈论语〉十则》两篇文言文放在一起上所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通过对学生作业及考试的检测,对文言文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教方法
《童趣》这一课我已经上了很多遍,也曾经试过许多方法。我也曾经制作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画,让学生增加直观的印象。但随着教学的进行,我感觉到,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如我们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在这个想象空间中自由领会文字的魅力。如果出示动画、图片,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思想空间。因此,我决定上这一课,就用学习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依照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接着再依照语言环境,掌握基本词义;另外还要依照个人积累,掌握关键词义;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依照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所以我首先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读的内容,简单说一说“物外之趣”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引导他们依照注释了解文章的大义。后面我重点讲了第二条,掌握基本词义。我结合课后练习二,给学生提供了两种方法——增字组词和以同义、近义来替换,然后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来初步翻译全文。在这一过程中,我强调了几点——有些字是可以组成不同含义的词语的,如“时”就可以组为时常、时候等,判断准确的含义必须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有些字所组成的词与文义不符,如“或”在文中是“有的(时候)”的含义,而非“或者”,有些字所组的词词性与今天这个字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如“鞭”是“鞭打”之义,作动词,而今天“鞭”通常做名词,这类字应牢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直接为学生解释了“之”、“以”、“其”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再让学生在讲完之后自行归纳了“之”“以”“其”的例句,明确其含义。最后,我扣住“趣”字,让学生思考“趣”从何来?“趣”在何处?以此来讲解文义。这样我就依据前面的学习方法,构成了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没想到在后面的作业检查和考试检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有一点收获的,特别是第二点实用性很高,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而后面我还要求学生在积累本上完成对关键字(“之”、“以”、“其”和“为”“时”“观”等多义词及“或”“鞭”)与成语的积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这些内容。虽然还是有一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说明积累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反复强调,反复比较。但我的这种方法还只停留在常识的层面上,过于死板,我觉得要让学生对文言文发生兴趣,还必须在文言文的趣味上下功夫。
二、教趣味
文言文的趣味从何处来?我觉得还是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比较好。但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是每节课课件上那些具体的画面或影像,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想象受到限制,让学生在头脑中直接还原画面效果会更理想。因此我在《童趣》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去还原、描述作者脑海中的画面。我让他们想象,当帐中的蚊子化成“青云白鹤”时,这个蚊帐还仅仅是一个狭窄的空间了吗?当花园、花坛的角落变成丛林丘壑时,还是不起眼的一角了吗?在上《论语》时,我出示了几个关键字的甲骨文及篆书写法,让学生思考其造字法,由此引申出含义。例如我启示他们,“习”的原义是鸟不断的飞翔,小鸟想学会飞翔必须不停地飞,一刻不能停留,那么孔子在这里强调学习之后应该如何做呢?“省”的原义是眼睛上加一个箭头,既可以指看的方向是自我,也可以代表刚刚长出的枝条。这说明“省”指人在审视谁呢?新生的枝条很小,不容易看见,这说明看见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呢?“罔”的篆字形似一个人被困在了陷阱之中,那么人如果掉进陷阱,第一感受是什么呢?他能分清方向吗?如果你把外框写成“门”,那么与字的原义符合吗?“齐”的原义是地上生长的小草,它们原本的长度不大,但由于地形的差别,显得高低不齐,那么低矮的小草要让其它草一样高,必须怎么做呢?……诸如此类的讲解贯穿了《论语》的教学,我注意到学生对此还是很有兴趣的,因此在课堂上也是很专心的。而且在批发作业时我也发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罔”字在以往经常写错,但此次仅有两个学生写错,而对于“省”的解释就没有出现错误。我想,形象化的思维不是直接取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让他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形象,进而引发他们更多、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接受到的知识也会更巩固。
三、教文化
有的老师曾经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化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内容过多,似乎探究起来就没有止境。我以为,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本身就是具有丰厚的文化性的,我们如果不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只需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教《童趣》之前,我就曾分析出沈复的趣味与当时人的趣味是大相径庭的,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个性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浮生六记》中他个人经历遭遇的一个起点。虽然看起来分析到这一点有些过于深奥,那我就让学生理解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乐趣,去寻找看似平淡生活中的趣味,也能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我引用了
而在上《论语》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十条课外的《论语》语录,然后让每个学生读一条,并简单加以解释。结果大部分学生无法解释,甚至会读错,我就势纠正他们的读法,并解释含义,由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孔子作为一位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具体内容。
上完两课之后,我通过作业的反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句子的含义是基本理解了,以前我经常遇到的错误,例如“或千或百”解释为“或者”,“可以为师矣”的“可以”解释为“能够”,“罔”字写错,“知之为知之”的“为”不会解释,基本没有大面积出现,但一些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如“之”助词的用法等还有错。我觉得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是掌握了,但主要的难点还应反复强调。对于学生是否对文言文产生趣味,是否开始探究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我们一定会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享受成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