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国权
农村学校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容乐观:作文空洞无物, 七拼八凑,缺典型素材,内容干瘪无新意。究其原因, 学生“肚中无货”,缺乏写作的相关素材。本文就如何寻找和积累写作素材,探索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以期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积累的好习惯,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让农村的孩子“肚里有货、笔下成文”,写出声情并茂、酣畅淋漓、饱含文彩、充满个性的佳作来。
一、身边处处皆文章 培养学细致的观察生活 向生活寻找素材
法国作家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时如何观察生活, 曾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让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来,莫泊桑感到很为难。福楼拜启发他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牛车的人喝醉了酒,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对这些细节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散文也不困难。”的确如此,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随时随地注意观察生活,从细微处起笔,一点一滴地的积累。
农村的孩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春天里追蝶引伴,折柳编帽;夏天里捉虫捕鱼,嬉水弄蝉,树上乘凉,钻山采菌;秋天里食野果,观彩山,捡板栗,收包米;冬天里做雪雕,打雪仗,赏雪景,体雪情。大自然的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孩童的嬉戏、大人的劳作;千奇百怪的飞禽走兽,色彩绚丽的“名山大川”等。农村孩子缺的不是身边没有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和贮蓄素材的灵性。善于引导学生随时留意身边的生活,“经见一事,增长一智”,如果我们善于采集生活中如诗的画卷,日积月累,看的多了,记得多了,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有物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了。
有了素材,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素材。我们不妨告知学生,名家的作品也不过是日常生活、感情的自然流露:季羡林的《论人生》,表达的无非就是真实无奇的童年;朱自清的《春》,也只是捕捉到了身边常见的春的足迹;鲁迅的《社戏》,无非羡慕好吃的“豆”,在看“社戏”的途中闻到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那样迷人的景致;《少年闰土》只是“我”投入地听闰土绘声绘色地讲乡下的故事而表现出的仰慕渴求的神情……作文并不可怕,作文84 85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期
就是把身边的人、事、景、物、亲身的经历、真切体验, 通过笔端,倾泻于纸上,深情地表达出来,成就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二、生活处处皆“学问”,培养学生善于挖掘身边素材
零零后的农村孩子大都有兄弟姊妹,他们从小干一些做家务活,孩子们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维系着三代人之间的感情,家庭关系较复杂,生活压力较大,情感会变得更加细腻而敏感,视角独特,感情丰富又富有变化:辛酸、兴奋、委屈、孤独、抑郁……他们虽然天天穿行在大山中,但不一定留意过身边的情、景、物、事,也不一定就能触及其心灵。所以要让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能见微知著,不断感悟,引起情感共鸣,溅出生活的火花。引导他们观察、体验,充分调动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捕捉、发掘美,去感受“一架枯藤,一池春水,山村里的袅袅升起的炊烟,西山的落日,五彩的晚霞,奇异的桥”等生活中美的素材。
有了素材,再让学生模仿写作。如:春天到了,我们先带领学生到校园、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然后指导学生欣赏高晓生的《充满活力的春天》、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春》、《草原》等名篇佳作后,再次组织学生漫游校园,融入自然,体验感受,学生把美景美物看得真切了,感受鲜活了,再加上对已有名家作品的感知、体验、感染,循序渐江,循环往复,学生会写不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吗?
三、名篇佳作是范本 培养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索取” 素材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善于阅读并勤于摘抄,可以丰富写作素材。课文是最好的范文,精彩的文段,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词语,不妨让学生动笔圈点勾画,让学生尽量熟读背诵,以丰富作文素材。语文课大都是名家名篇,文中所描绘的山川河流、自然景观、人生经历、感伤故事、经典传奇等,堪称学生仿写的模板。历史故事、经典人生、名人名言、文言名篇佳作、传统美德、崇高气节等文章,既能浸润我们的精神道德情操,又是我们汲取语言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红楼梦》中精彩的人物肖像描写,《水浒传》中精湛的景物描写,《三国演》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在作文中大有借鉴之处。“余霞散成绮,澄清静如练”、“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萦绕头脑的精炼、生动、优美的古诗词,是仿效模写之典范。多读,能陶治我们的性情,能弥补我们生活的缺陷,能拓宽我们的思路,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地认识、感受、理解生活,能扩大我们搜集积累材料的空间,丰富我们的语言词汇,培养语感,潜移默化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生活处处皆语文善于引导学生向社会 向网络“索取”素材
大语文观指出:“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许多语
生活处处是语文。那五花八门的店名、招牌,短小精悍,易懂好记,是用词造句的精华;“说春”的民间艺人那流利的口才,“见物即诗”的语言,琅琅上口;卖打药的一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赚钱不赚钱, 圈子要拉圆”的开场白,立即吸引众人驻足旁观,他们口若悬河,夸张、比喻、对偶的用语技巧,流利洒脱、幽默风趣的感召力,不能不令人佩服;修房理屋、婚丧嫁娶时主持人的口才、悬挂的对联;挂在街上、道路上的横幅标语、广告语、宣传语,深入人心,那是语言浓缩的精妙,遣词造句的精华;电视节目间隙穿插的广告语,图文并茂,语言精粹,深入人心;多媒体是一座巨大材料库,图文、声像,包罗万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学生轻点鼠标,大千世界尽现眼前。写景可点“自然风光”,叙事可点“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动物世界”……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发挥网络优势,把阅读时感受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 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这样,学生写作时就能兴手拈来,运用自如。
素材来源于生活。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广阔生活天地中,体味多彩人生,感受丰富的生活。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动笔才能“下笔如有神”,学生才会不怕写作文,喜欢写作文,会写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此,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才会走出低谷,学生才能收获成功作文的喜悦。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高寨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