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 年起,各高校开始编制发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本文制定了五项研究指标: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重点对比研究了全国44 所重点高校发布的2015 年就业质量报告,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到各高校编制就业质量报告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今后就业质量报告的可读性。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率;就业相关分析;就业发展趋势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1]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是高校建立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自2013 年起,各高校每年应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包含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五项指标。[2]在历年各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2015 年就业质量报告最具有代表性。针对国内44所重点高校的2015 年就业质量报告——包括38 所“985”工程高校① 以及6 所理工类“211”工程高校② ,基于上述五项指标,本研究发现它们的内容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发布模式和特点各不相同,涉及到的具体项目的统计方式和阐述形式也差异较大。
1、基本情况
1.1 数据统计的截止时间
44 所高校的就业数据统计截止时间参差不齐,从2015 年7月1 日至2015 年12 月31 日均有覆盖。其中,数据采用的统计截止时间大部分在10 月至12 月之间,其中有10 所高校采用截止11 月30 日的统计数据。另外,仅有一所高校采用截止7 月1日的统计数据。
1.2 规模和结构
44 所高校均具有描述毕业生规模和结构的数据,描述结构的方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各高校均公布了毕业生总规模,并使用了学历来描述毕业生结构。除此之外,学院/专业、性别、民族、生源地、年龄等也不同程度的被用于描述毕业生结构。一半以上高校公布了分性别、生源地和学院/专业的毕业生结构情况;另外,仅有一所高校公布了分年龄的毕业生结构。
1.3 就业率
各高校的就业率均公布了全校就业率和分学历的就业率,据统计,44 所高校中,全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其中最高的是99.63%,最低的是90.43%。本科生深造率差异较大,最高的是81.30%,最低的是25.59%。
1.4 就业流向
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的通知》(教学厅函[2014]1 号)的要求,毕业去向共有以下14 种:10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11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12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27 科研助理、46 应征义务兵、50国家基层项目、51 地方基层项目、70 待就业、71 不就业拟升学、72 其他暂不就业、75 自主创业、 76 自由职业、80 升学、85 出国(境)。
44 所各高校在分析毕业生就业流向时,经整理后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1.1.1 国内升学(代码80)情况
描述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时,44 所高校中共有26 所高校统计了“985”工程高校、非“985”的“211”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科研院所的录研情况;其中,有17 所高校列出了毕业生具体去向高校名称。
1.1.2 出国(境)(代码85)情况
描述毕业生出国(境)情况时,44 所高校中共有32 所高校统计了出国(境)的国家/地区分布情况;其中,有20 所高校列出了毕业生具体去向高校名称;其中,有18 所高校给出了全球高校排行榜的参照榜。
据统计,在18 所采用了全球高校排行榜的高校中,1 所同时采用了英国《泰晤士报》和QS 世界大学排名;另有8 所高校采用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7 所采用QS 世界大学排名;2 所采用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1 所采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1.1.3 单位就业(含代码10、11、11、12、27、46、50、51)情况
在统计毕业生单位就业情况时,各高校采用了就业单位性质、行业、地区、省/直辖市、城市、主要去向等多种内容。据统计,只有两所高校没有按单位性质统计毕业生去向分布,其余42 所高校均公布了这一数据;另外,只有9 所高校统计了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城市,并多使用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学校所在市和其他省会城市进行描述,这些高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地为我国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
1.1.4 灵活就业(含代码75、76)情况
在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中,有14 所高校分析了毕业生灵活就业,特别是创业的相关情况。包括创业公司名称、创业学生所在学院、创业公司行业、创业团队建设情况等。
1.1.5 未就业(含代码70、71、72)情况
有26 所高校从毕业生未就业原因(正在准备升学、准备公务员或其他事业单位招考、正在实习、缺乏经验和求职技巧、暂无就业意愿等)分析了未就业毕业生的情况,其中,还有10 所高校描述了未就业毕业生后续跟踪了解情况、落实就业情况等。
2、主要特点
就业质量报告的第二项指标“主要特点”中包含的内容是: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就业指导服务。据统计,44 所高校均阐述了就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总体来说,各高校的就业工作特点包含以下9 个方面: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落实和高校建章立制;就业指导与就业价值引领;就业市场服务;就业市场调研、拓展与校企合作;学生生涯发展教学、实践和培养体系;就业信息化建设;就业帮扶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高校就业队伍建设。其中,有41 所高校均提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特色举措;只有16 所高校在特色举措中列入了就业队伍建设情况。
各高校围绕的就业工作特色举措主题的不同,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高校学科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状况各有不同,但是在统计的各项举措中,还是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列出的内容多属于常规工作,“特点”的成分略显不足。
3、相关分析
3.1 就业质量
各高校描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支撑数据大同小异。在毕业生调研反馈数据中,有38 所高校公布了毕业生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31 所高校公布了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度/人职匹配度;30 所高校公布了毕业生求职成本、求职能力、求职渠道、求职偏好及结果;26 所高校公布了毕业生薪酬水平;25 所高校公布了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对母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校友对母校的推荐度。其中有14 所高校引入了第三方评价,但其中3 所未说明第三方机构的名称。
同时,在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中,共有23 所高校公布了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情况、《财富》世界500 强企业就业情况、中国500 强企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发布)就业情况及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中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就业情况。
此外,由于各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等各不相同,为体现毕业生就业质量,44 所高校中共有20 所使用了根据学校特色和毕业生就业特点凝练的就业重点单位范围。
3.2 用人单位评价
据统计,44 所高校中共有36 所高校公布了用人单位评价,涵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以及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和对 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其中,只有7 所高校使用了第三方机构调研数据,但其中1 所未说明第三方机构的名称。
综合来说,就业相关分析是体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其中的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度、薪酬水平和用人单位评价等都是主观性较强的数据,但一半以上高校都没有使用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来支撑。在这个方面,大部分高校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布局目标来分析就业特点,但由于缺乏第三方机构的调查分析数据,所以在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相关数据的公信力有所欠缺。
4、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44 所高校中的大部分在就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上都比较缺乏基于自身准确数据和行业发展情况对本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有22 所高校完全没有就业发展趋势分析;有3所高校只有对国家宏观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有8 所高校分析了对应高校自身特色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有18 所高校公布了近3-5 年的毕业生就业相关趋势和发展情况;另有8 所高校通过分析近年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特点,说明了毕业生就业倾向和选择趋势。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大环境下,准确研判下一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科学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对高校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就业发展趋势不应该仅仅是就业数据的统计,也不应该仅仅是阐述宏观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在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判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招生的影响、对专业设置的影响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44 所高校中,有13 所完全未提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有6 所无独立章节描述,而是将这一部分融入到主要特点或其他章节中。大部分高校只是简单提到就业对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有影响,但没有具体措施或数据支撑,只有13 所高校有描述就业反馈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或数据。
6、总结
通过对44 所高校2015 年就业质量报告的对比分析,一方面可以看出在公布的内容中,各高校报告的结构、数据统计的口径和方式、对就业质量的分析和体现都不太一致,很多方面的可比性并不高。但是通过对报告本身的撰写水平的对比分析,各高校在数据的完备性、报告的公信力、就业发展趋势、主要特点的体现等几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6.1 提高数据的完备性
就业质量报告发布的内容,应该满足真实性、准确性、完备性和及时性。各高校2015 年发布的报告基本都达到了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但完备性欠缺。需要加强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毕业生就业数据方面,主要欠缺出国(境)深造具体数据,大多数高校只统计了去向国家,未统计高校名称、录取专业信息;同时,由于就业质量报告是年度性的,应该在报告中增加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数据统计、情况分析和后续跟踪情况。
(2)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研数据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问卷内容。一是毕业生问卷,以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为主,问卷题目增加毕业生自我能力评价和对母校各方面的评价与推荐度;二是用人单位问卷,至少涵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3)对教育教学的反馈方面,应在独立章节中,通过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说明就业对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就业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并以此作为驱动与导向,列举数据、阐述具体举措,体现就业对招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反馈。
(4)在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中,分析毕业生灵活就业,特别是创业的相关情况。包括创业公司名称、创业学生所在学院、创业公司行业、创业团队建设等。
6.2 增强报告的公信力
教育部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评价”。第三方可以是民间机构、行业协会、其他政府部门等。引入第三方机构调查分析数据,并依此对本校就业相关数据进行修正,可以使数据更具有公信力。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对于报告内容和发布方面的要求,对75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5 年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合规性做出评价,并发布了《2015 年“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评价排名》[3],内含高校综合排名、内容完备性与公信力评价排名和发布排名,排名中共有六项评分指标。
为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公信力,应引入第三方机构调研毕业生培养质量,包含毕业生职业能力(核心知识能力、创新能力、任职能力等)、校友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等,这样可以更加真实深入的了解离校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展情况和对母校的反馈,帮助学校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水平。
6.3 深入分析就业发展趋势
文中分析的大部分高校都比较缺乏基于自身准确数据和行业发展情况对本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特别是毕业生就业特点、就业市场的研判。深入分析就业发展趋势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定量对比分析就业趋势;第二,根据毕业生就业特点,定性分析就业趋势;第三,获取往届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调研数据分析毕业生发展状况;第四,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形式、就业机遇和市场需求,预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情况。
6.4 进一步总结凝练主要特点
就业质量报告中的主要特点包括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就业指导服务。在这一方面,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弱化一般性工作,突出就业重点和亮点工作,避免陷入大篇幅描述一般性就业工作的总结报告中。
综上所述,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保证编写出更高质量的报告,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规范形式、完善内容,把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做成促进学校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树立学校品牌的一个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10/c64094-25629944.html,2014-09-10】
[2]【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EB/OL].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311/t20131105_159491.html, 2013-11-05】
[3]【21 世纪研究院.2015 年“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评价排名[EB/OL]. http://www.21cedu.org/?gcon/id/220/m/1237.html】
注释:
①全国共39 所“985”工程高校,其中国防科技大学未发布就业质量报告。
②6 所“211”工程高校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