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华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一中,内蒙古 赤峰 025350)
摘 要:中国古代,交通及通讯的不便决定了人们的安土重迁,但一些不得已的理由却使得一些人行走在路上,于是,对归途的向往就成了一代代游子不变的吟唱。这样,中国古典诗词中便多了许多游子思归之作。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这一主题的作品也时有涉及。本文拟就如何把握思乡诗的主旨及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谈一点意见。
关键词:思乡诗;主旨;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如何快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是思乡
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怎样快速找到这首诗的主旨是思乡,进而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规范答案呢?
(一)看题目
题目是诗的眼睛,有些题目关涉思乡,一望便知抒情主人公在路上,进而推知也许主题和思乡有关。如宋代严羽的《江行》(2009福建卷),宋代欧阳修的《晚泊岳阳》(2009辽宁卷),碰到说的明朗些的,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2005年全国II卷),就更容易看出来了。
(二)看注释
高考诗歌鉴赏题如果有注释,那么它对理解诗歌一定有用。有些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主旨。如2009广东卷杜甫的《月》注释①瞿唐:瞿唐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困居于此”的提示给了我们一个推测本诗中可能会抒发思乡之情的理由。再如2011全国卷周邦彦的《关河令》注释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这个注释告诉我们诗人无比关注来自家乡亲人的消息。
(三)看文本
如果说题目和注释只是冰山一角,那么文本就是整座冰山了。我们要在疏通整首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意象来破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1、雁
(1)鸿雁作为一种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借长风奋力飞往南风越冬,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文人常借雁抒情,寄寓浓浓乡愁。如宋代严羽的《江行》(2009福建卷),颔联“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借雁断潮生的凄迷景致,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古人用鸿雁代指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黄庭坚的《望江东》(2010广东卷)下阕“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每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写出了无人传信的伤感。再如2011全国卷周邦彦的《关河令》中“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写作者在庭院等候亲人的的消息,但盼来的是“无雁影”,抒写了浓重的相思。
2、月
我们都不会忘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无论我们身在天涯海角,都会和所思之人共有月缺月圆,因此见月思乡便成了游子共同的情怀,月亮也成了固定下来的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如2009广东卷杜甫的《月》、2009年辽宁卷《晚泊岳阳》中都出现了这一意象。
此外,杜鹃(又名子规)和扁舟也常用以表现思乡,因近几年高考题中未涉及,不再举例。
二、思乡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融情于景、以景写情、借景抒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景是诗人词人眼中的景,抒发的是作者心中的情。
如杜牧《寄远》(2009山东),以景写情;宋代严羽的《江行》(2009福建卷),融情于景。
(二)虚实结合
现实漂泊在外的苦楚总能引发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的想象,诗人或回忆或想象或不自觉地梦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因此,虚实结合便成了常用的表达技巧。如黄庭坚的《望江东》(2010广东卷)就使用了这一表达技巧。
(三)对比
现实总是无奈的,当诗人梦醒或由想象回到现实,冷冰冰的客观现实与梦境(想象)的美好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时异乡的令人伤心悦目的情事也会让诗人想到处境的孤苦,这种对比,更加重了作者的乡思。如杜牧《寄远》(2009山东),“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用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四)曲笔
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诗人落笔对方,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2005年全国II卷)第二题“作者是怎样写家的”运用的就是这一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