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预则立,不预则废——浅谈语文课堂预习的作用

浏览259次 时间:2013年12月23日 15:06

丁宁宁    

(丹阳市云阳学校,江苏  镇江  212300

 

  要:预习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预习的意义,简单介绍了语文课堂预习的方法,希望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预习;语文课堂;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堂上,预习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先预习,才能知道自己的疑惑之处,有疑而学才能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预习,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一、语文课堂预习的意义

(一)自我探索,有的放矢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索可以明确何处为重难点,对老师的课堂提问能够快速反应过来,积极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那些没有经过预习的同学还在迷雾中找不着北的时候,有预习基础的同学对疑惑早已恍然大悟了,这其中的差别任谁都能一目了然。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就有了针对性,可以自我调节课堂学习的次重点,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二)落实主体,提高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预习无疑就成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的办法。学生面对陌生的内容,必须通过自己认真主动的探究方可理解。对一篇课文,预习时要读通读顺,首先要扫除文字的障碍,就那么就要去查字典。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形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提高了。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当然就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兴趣,丰富知识

学生有了预习的习惯,上课的时候就可以积极回答问题,然后得到老师的表扬,每节课都是在喜悦中度过,良性循环下去,学习的兴趣就会渐渐变浓。孩子们的自信心就这样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但凡课堂上表现比较积极的,性格活泼开朗的,都有预习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定要查找资料,这个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如《我为你骄傲》一课,学生查字典明确“攒”的音为zǎn,意为积聚,积蓄。有个学生还积累了其另一个音为cuán,意为拼凑,凑集。上课的时候,适时“表现”一下,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更激发了积累的热情,更加积极的获取课外的知识。现在网络这么普遍,只要有想学习的冲动,还怕没有渠道吗?

(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通过预习心中有底,课堂上知道孰轻孰重,效率就高。课堂上没有更多的预习时间,如果课下预习好了,课堂上可以直接进入学习的状态,而不至于手忙脚乱,为学习新的知识赢得更多的时间。

二、语文课堂预习的方法

课堂预习对于语文来说,也就是对一篇课文的熟悉。就像交朋友一样,先看到的是他(她)的模样,再了解其性格特点,然后深入交流,最后成为至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默读,通字音

拿过来一篇文章,要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字词障碍。然后查字典搞准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还要根据文中的具体意思去弄明白该读哪一个音。即使是简单的“长”字,也要搞清楚是读“cháng”还是读“zhǎng”。默读时,先标出来有疑惑的字,如果自己不明白,搞不清到底该读哪个音,也可以老师求证。学生刚开始预习时,老师要给出指导,让学生明确默读时该干什么,怎么找出疑问,怎么解决疑问。

(二)查问,明字义

字音读准了,读通课文已不成问题,但还要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有的词语是刚接触到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词”,对其意思的理解就有难度。查字词典就可以帮我们明确意义,所以还需要我们动手查。尤其是一些模糊的词语,在句子中前后矛盾的词语,更需要我们去思考,搞不明白就要问老师。鲁迅的文章就比较拗口,理解起来就有难度。如《孔乙己》一课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大约”和“的确”是一对反义词,可是偏偏要用在一个句子中,要表达什么深意的呢?这是在字词典上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预习找出来以后可以去问老师。

(三)朗读,悟感情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文的理解,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朗读,能够调动各个器官,眼看、嘴动、耳听、脑思,文章蕴含的感情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悟出来。预习如果能达到这个程度,那么剩下需要老师来帮忙解决的还有多少呢?而且朗读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坚持朗读,形成习惯,就会达到手不释卷的境界。

每一篇课文在进行新课之前,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去读,默读、自读、同桌共读、小组比赛读等。每篇课文都要评出“朗读之星”,学生们的兴趣特别高。

(四)质疑,思疑惑

思考质疑,这是要求比较高的预习,是对课文的深入探究。这个环节要求有老师的指导,给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可以根据课后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景物的描写、概括文章的主旨等。深层次的要求难度就提高了,疑难之处可以标注出来,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帮忙解决。

预习走到这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已经非常到位,为课堂学习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疑难之处,稍加点拨即可。学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俗语说“有备无患”,预习好了,对文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但是预习也是一项大工程,机械地查查生字词,读读课文那是“伪预习“,皮毛上的功夫永远不能发生“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不断强化预习最终形成习惯,由“伪预习”,走向“真预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展.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20).

[2]曹丽娟.关于指导中学生课前预习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3).

TAG: 课堂 语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