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试析奖励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医药论文发表网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www.lunww.com    发布者:论文网
浏览202次 时间:2010年11月11日 16:25

论文关键词:奖励 幼儿 幼儿教师 效应
  论文摘要:在赏识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奖励在幼儿园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获得奖励是人性深处的渴望,奖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必要性,但奖励并非“灵丹妙药”,运用不当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要恰当地运用奖励,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我们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牢牢地把握好奖励运用过程中的四“性”:指向性、适切性、灵活性、回归性。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奖励是施予生命的一缕阳光,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但奖励并非万能。对奖励有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灵活把握其运用艺术,是保证奖励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
  一、奖励在幼儿园中存在的必要性   医药论文发表网
    奖励是一种激励机制,它遵循着人性快乐的原则,能够营造出一份放松的心情与和谐的氛围,是人性所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三个层次为成长需要。由此可见,尊重的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基本需要,尊重包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他尊这一基本需要驱使人类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关注和奖励,因此获得奖励是人类的精神需要,是人性深处的渴望。
    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我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化的人与人的交往与相互影响和评价中逐渐形成的。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都比较低,表现出“依从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幼儿极强的“向师”性,使得幼儿教师成为影响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他人”。幼儿会将教师的奖励或批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认识自己的依据,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奖励,对幼儿的认识和行为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这对于自我情绪、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幼儿来说极为重要。同时这与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紧密相连。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是渴求为人所重视”,且幼儿在自我表现欲方面又胜成人一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人性的角度还是从幼儿自身成长的角度,奖励对幼儿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幼儿园教师不要吝音对幼儿给予恰当的奖励,让他们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快乐中成长。这也是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使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的体现。
  二、奖励的负面效应
    奖励固然必要,但并非一劳永逸。“奖”而不“励”的奖励“疲软”现象在幼儿园中时有发生。奖励的运用要讲究原则和策略,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一)偏态效应
    迫于家长和社会对幼儿的量化评价的压力,幼儿教师不知不觉中会将奖励的目标一维化。更多关注的是幼儿在认知方面的表现,而在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幼儿的多种个性优势在追求统一的目标中被淹没,潜能未得到合理的发现。同时受一维目标的影响,幼儿教师惯用的奖励方式是横向比较,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抬高了一个,打倒了一大片”。有些幼儿会对教师的奖励感到心理不平衡,有些幼儿则会因为目标的高不可攀对自己丧失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这些都会导致幼儿人格的偏态发展。
    (二)贬值效应
    凡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奖励亦如此。“批发”加“甩卖”的廉价的奖励不能引起幼儿的心灵震撼。同时也会因为奖励的司空见惯,垂手可得,使其在幼儿里达到饱和状态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正如心理学研究所证明:如果持续地长时间地接受一种刺激.人们就会因“活应”的缘故而变得不再敏感,奖励也会因其轻而易得而贬值。幼儿会对奖励变得漠然,无动于衷,甚至他们会认为这种奖励不是出自真心的,只不过是老师惯用的手段而已。这不仅使奖励自身的身价大跌,且会影响到教师话语的“含金量”,使教师在幼儿心中的人格魅力滑坡。

    (三)依赖效应  医药论文发表网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某一行为的连续性正强化,会使得行为者对这种强化产生心理依赖。同样,幼儿长期接受奖励会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和贪求。甚至对丧失奖励产生恐慌心理,受这种恐慌心理的摆布,他们会变得格外的敏感,格外关注周围人对其观点和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表现出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进而丧失了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开拓自己人生之旅的活力,人生变得很被动,为了博得他人的奖励,只能按照他人撰写的脚本上演自己的人生之剧。且经常受奖励累计的优越感,不利于幼儿耐挫力的培养,不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四)“失真”效应
    盲目的、随意的奖励是庸俗的,苍白无力的。这种缺少针对性,言过其实的奖励对幼儿无论其认知强弱都会产生“失真”效应。自我认知能力强的幼儿,会对老师不切实际的奖励感到难为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本没有取得与老师高度奖励相一致的进步,进而觉得老师的奖励失真了,甚至觉得老师的奖励充满了欺骗,只不过是哄自己开心罢了;而自我认知能力差的幼儿,老师的小题大作却让他们对自己“失真”了,他们会因而变得“自我膨胀”起来,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有时老师的一句笼统的、朦胧的奖励会让幼儿感到非常茫然。
  (五)明星效应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往往扮演着奖励权力的独裁者的角色,“最终花落谁家”,谁是奖励的最终得主,全由教师说了算。久而久之,幼儿产生“惟师独尊”的心理,此时在教师身上就会发生明星效应。幼儿会盲目地放弃自己的想法,不假思索地照老师说的去办。甚至会染上表里不一,虚伪的恶习。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幼儿丧失自己的思维准则,对事物缺少独特的判断,思维僵化,缺少创造性。
  三、奖励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艺术
    针对奖励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这两种截然相对立的观点,并且都给出了大量的支持性证据。笔者认为奖励的作用不能归结为奖励本身,奖励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无条件地发挥作用,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奖励在幼儿园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把握好奖励运用的艺术。注意奖励运用过程中的四个“性”。
 (一)指向性
    宏观上讲,奖励的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幼儿未来的和谐、全面发展,奖励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宜单纯·为了奖励而去奖励,不要把奖励当成教育的点缀。相反,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今天的奖励是为了明天不再奖励。我们为的是通过奖励去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同时让幼儿在接受奖励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幼儿的内心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宏观目标的指引下,奖励的具体内容的指向应是多元的。
    从微观上讲,奖励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多指向过程。成人对儿童所实施的奖励基本上存在三种指向:“指向个人,指向过程,指向结果。指向个人的奖励即对幼儿给出一个整体性判断,如“你真聪明”;指向过程的奖励即对幼儿在行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的判断,如“你选择这种方法能节约出很多时间,不错!”;指向结果的奖励即是对具体的行为结果给出判断,如“你画的画很好看”。来自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在成功的情景中,无论哪种指向的奖励都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然而,在遭遇挫折之后,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接受个人指向奖励的幼儿表现出高度自责,放弃执行任务;接受过程指向的奖励的幼儿没有改变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仍然继续坚持执行任务;接受结果指向奖励的幼儿居于中间。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表现,是因为不同指向的奖励实际上教会了幼儿不同的归因方向。在认识到不同指向的奖励对幼儿的延续效应后,我们在运用奖励时要多运用指向过程的奖励,切忌把奖励随意与人格相联系。为了防止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运用结果指向的奖励时也应慎重。
    (二)适切性 医药论文发表网
    奖励并非越多越好,亦非越夸张越好,而是要富有针对,有的放矢。奖其该奖之处,用于该奖之时,即奖励要适,适度,适时,进而收到实效。所谓适量即并非凡事均奖,性量.而是有所侧重,对于经历一番努力,几经周折最终才实现的良好表现,教师要毫不吝音地加以奖励;所谓适度即奖励要客观,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根据具体的情形给予相应的奖励,力求准确,讲究分寸,注重实效,不随意拔高,任意夸大;所谓适时即奖励要该出手时才出手。心理学家德西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明确了奖励出手的时间。他把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解决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其中一组解答出一道难题奖励1美元,另一组没有任何奖励,结果发现,被奖励组在有奖时解题很努力,在自由活动时间很少有人继续自学解答,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无奖励组在自由活动时间仍然保持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未解答出来的难题,这被称之为“德西效应”。从德西效应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幼儿缺乏内在动机时,是奖励该出手的有利时机,然而倘若幼儿已经对某项活动充满了兴,如再施予奖励,那么结果就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削弱幼儿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不要搞轮流式的普降小雨或找平衡的补偿奖励,而要诚恳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

    (三)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就是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全面深人地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对幼儿施予有所区别的奖励。
    奖励要因人而异,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幼儿的整体年龄特点,对于三岁以前的幼儿,由于他们的经验较少,对一些精神奖励的方式缺乏体验,可施予他们所熟悉的物质奖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慢慢地过渡到精神奖励为主;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施予奖励,对于性格比较内向,胆小的幼儿要适当的多奖励,且奖励的方式也应含蓄一些,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轻柔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语言都会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动力,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对平时娇气或有骄傲情绪,虚荣心较强的幼儿不宜过多奖励,且在恰如其分地进行奖励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助于他们进步。 医药论文发表网
    奖励因事而异,即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受奖励内容。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不同,在相同的时期内每个幼儿心理发展的潜能不同,每个幼儿都有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奖励幼儿时要尊重幼儿的差异,把幼儿的差异视为一种教育资源,变横向比较为纵向分析,以幼儿自我为参照物,变奖励优点为奖励进步与提高,使幼儿从自身的进步中认识自己的能力。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善于为不同的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幼儿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得以充分发展。
    奖励因时而异,即对自我效能感低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即使细微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奖励,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幼儿,如果在完成比较容易的任务时就给予奖励,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他们认为这种奖励是对他们能力的低估,这时教师要延迟奖励,等到他们完成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再加以奖励,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奖励因地而异,即对于小进步、小闪光点,为了促使幼儿形成动力,可单独奖励;对于表现突出的,大家有目共睹的进步,可以作为典型在集体面前公开奖励,以发挥其榜样的作用,而对于具有偶然性的进步或良好表现,应及时就地表扬。
    (四)回归性
    所谓回归性即教师应慷慨地把奖励的权力还给幼儿,到底谁应受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奖励,让幼儿自己去决定。这样在裁判的过程中,将会锻炼幼儿在公共场合大胆表达的能力和独到的判断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并且幼儿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保证了活动自身的互动性、开放性、教育性。
    奖励充分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和激励性评价的教育理念。如何使其在幼儿园中发挥最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施之有法,用之有度,讲究实效。

TAG: 论文 试析 医药 幼儿 奖励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