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249次
时间:2018年8月20日 09:29
能量品质、能源价格、空气品质、电网稳定性以及全球性气候改变,是21 世纪人类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步,这些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在传统的利用燃料生产电能的过程当中,有将近2/3 的输入能量没被有效的利用,然后就释放到环境之中,带来严重的能量损失。通过利用总能系统代替原来的传统电力系统,便可有效地利用热机将热量排放给环境,生产热水、蒸汽或者可以用于通风、制冷、除湿等功能,可称这种系统为冷热电联产系统(CCHP),或者被简称为热电联产系统(CHP)。由于对输入的燃料能量利用进行梯级分类,冷热电联产系统在节能的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使用燃料量的减少以及对于低排放技术的采用,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污染物排放,进而减轻对于环境的压力,此外能够产生出多种能量的输出,并有效的应对多种用户的不同需求。冷热电联产系统相比于电网的独立运行,能够降低了对于大电网的依赖性,同时也可以增加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在夏季采用吸收式制冷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制冷高峰时期对于电网产生的压力,与此同时也能够增加天然气使用量,进而提升天然气网络运行的可靠性。综上所述,冷热电联产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我们人正在面临的一些问题。
1 三联产系统的特点及描述冷热电三联产系统是基于热电联产系统之上发展而来的,由锅炉所产生的具有高品位的热能蒸汽首先要通过汽轮机组发电,然后利用汽轮机组抽汽或者排汽向用户供冷、供热。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具备以下特点:(1)可以节约能源,减少CO2 的排放;(2)可以有效提高热电厂设备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效益;(3)可以产生节电、增电效益,缓解夏季电力的供需矛盾。
2 三联产系统技术分析我国住宅空调的基本形式是以电动房间空调器(分体式空调)为主。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宅的空调的使用迅速普及。在气候炎热或冬冷夏热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每百户居民的空调拥有量迅速提升。所以,家用空调数量的增长,带来了城市电力高峰需求的沉重的压力,用电矛盾也在日益激增。
大力发展冷热电三联产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
在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当中,吸收式或吸附式制冷机是以热能为动力,利用低品味热能,使能源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
吸收式或吸附式制冷机的另一优点则是能够节约电能,有效地缓解用电紧张的局面。与此同时,它还具有无公害、环保等特点,便于集中供冷、供热。近年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与自行研发相结合,我国吸收式制冷机得生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国内所生产的吸收式制冷机具备很好的性能水平和可靠性,这就为能够实现冷热电三联产系统提供了必要的设备条件。
如今,在城市中小区的建设使居民的分布日趋集中,而且我国原本的娱乐、商业以及工业区就比较集中,这样就更利于实现集中供热、供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发展冷热电三联产技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 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空调系统的制冷能耗占据了整个建筑能耗中相当大比例。据统计,我国历年的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比例为,平均值为19.8% ;其中,暖通空调系统在整个建筑能耗当中占据85% 左右。在美国,建筑空调的耗电量占据全国总耗电量的12% 左右,其中,中央空调系统占83% 左右。
大量空调是以氟里昂(CFC)作为制冷剂,这会对臭氧层破坏并产生出温室效应,氟里昂已被国际蒙特利尔协定书限制使用;目前所采用的氢氯氟烃(HCFC)虽然对臭氧层的破坏程度较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温室效应,对环境同样不利。冷热电三联产系统能够利用吸收式制冷机组代替原电制冷机,减少对CFC的使用,更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并可以保护臭氧层。
原有的空调用电量大,并且季节性强,会随气候及时间而波动,从而加大了电网的尖峰负荷,会对电网造成较大的冲击。
冷热电三联产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电力负荷,并起到削峰的作用。另一方面而言,能够增加热电厂的热负荷,从而使热电厂的发电量增加,进而提高热电厂发电效率。目前,在中国,用于发电的一次能源之中,煤炭仍占据着较大比例,所以在中国电能不能算做是清洁能源。所以,减少电厂的建设不仅能够减少污染,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量的投资,还能够减轻温室效应。
4 结语冷热电三联产系统不仅仅能够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我国城市当中居民住宅较为集中,城市的热电管网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因此发展冷热电三联产是有效缓解污染问题、解决用电紧张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1] 朱成章.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和小型冷热电联产[J].节能环保,[2] 朱成章.从热电联产走向冷热电联产[J].国际电力[3] 孙志高.热电冷三联供综合经济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4] 吕静,王中铮.热电冷三联产评价标准述评[J].节能[5] 李树平,王文.吸附式制冷热泵及其在冷热电联供系统应用的能源利用分析[J].山东电力技术[6] 龙惟定,王长庆,丁文婷.试论中国的能源结构与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取向.暖通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