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微骨孔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及预后良好率,改善生存质量。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采用局麻加强化,穿刺血肿,术中抽出血肿占总容积的30~50﹪,合并破入脑室者,如果量大或者有梗阻性脑积水者,同时予以侧脑室体外引流。结果 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评价患者的预后,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23例;Ⅱ级:可独立生活或部分恢复,45例;Ⅲ级:拄拐行走或需他人帮助,32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清醒,21例;Ⅴ级: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2例。结论 微骨孔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及预后良好率,改善生存质量,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微骨孔 高血压 脑出血
医学职称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网 医药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网站 医学论文发表期刊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出血性卒中,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复杂、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我科自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骨孔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6例,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及预后良好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患者126例中,男73例,女53例。年龄38~79岁,平均52.4岁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2~29年,平均16年。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其中中枢性偏瘫96例,头痛、呕吐88例,意识障碍22例,其中伴脑疝形成12例。按GCS评分,3~5分5例,6~8分17例,9~12分64例,12分以上40例。
1.3 出血部位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以出血中心部位作为出血点,基底节区86例,皮质下14例,丘脑26例。其中破入脑室者65例。
1.4 出血量 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ml)=π6×血肿最大长轴(cm)×血肿短轴(cm)×CT血肿层面数(层厚1cm)。血肿量30~100ml,平均48ml。其中30~40ml者29例,41~50ml者59例,51~60ml者25例,大于61ml者13例。
1.5 治疗方法 入院后若血压高于180/110mmHg着,凡昏迷者均予以静滴硝普钠降压,神志清楚者予以舌下含化硝苯地平片,将血压控制在150~160/90~100mmHg水平。所有病例手术前再次行颅脑CT检查定位,按CT扫描所示血肿最大层面测量出穿刺点的位置,将一小的金属标志物贴于所定位置的头皮上,我们习惯于应用心电监护的一次性电极贴。再次扫描明确最佳穿刺位置,避开外侧裂及重要功能区。
采用局麻加强化,于头皮上做一直切口,颅骨钻孔,电灼并十字切开硬膜,将引流管垂直于矢状面穿入血肿,穿刺成功后应用5ml空针缓慢抽吸,抽出血肿占总容积的30~50﹪,如有负压,切勿强行抽吸。合并破入脑室者,如果量大或者有梗阻性脑积水者,同时予以侧脑室体外引流。术后控制血压,6小时后注入尿激酶5万U加生理盐水3ml。2小时后放开,每日3次。 2 结果
引流2~6天后复查颅脑CT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血肿完全消失者24例,减少90﹪以上者46例,减少80~89﹪者35例,减少50~79﹪者25例。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6天,随访1~1.5年。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评价患者的预后,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23例;Ⅱ级:可独立生活或部分恢复,45例;Ⅲ级:拄拐行走或需他人帮助,32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清醒,21例;Ⅴ级: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并多脏器衰竭,一例死于植物生存状态家属放弃。其中3例因再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1例患者手术前后颅脑CT对比见图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疾病。随着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并且往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差,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存活的病人也往往遗留有严重残疾,包括言语和肢体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经内科保守治疗其死亡率为40~60﹪。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国内外报道较多,但手术方式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微创手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2]。传统的开颅手术多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创伤大,并不能完全清除血肿,部分病人去骨瓣减压,同时也会增加开颅后的颅脑损伤,还需再次手术行颅骨修补术,增加病人负担。而应用微骨孔穿刺引流术具有操作简便易行、需时短,对脑组织损伤小,血肿清除较彻底,术后创伤性脑水肿轻,疗效确切,病人恢复快,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已成为急诊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根据临床实践研究证明[3],高血压脑出血在出血后6小时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继发性损伤,早期则仅为血肿占位挤压脑组织撕裂伤。因此,病人入院后即着手准备各种术前准备,争取在6小时之内置引流管,抽出部分血肿,减轻血肿压迫,减轻血肿产生的凝血酶、补体、血红蛋白分解产物、血浆蛋白等对脑组织产生的继发性损害。
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中,再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出血机制是持续性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破裂出血。而且血压越高,其预后越差[4]。因此,术后管理好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经验是术后先静滴硝普钠降压,待1天后若病人清醒改口服降压药,若不清醒留置胃管,经胃管注入。血压控制水平为入院时血压下降30~40mmHg左右为宜。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最多的溶栓药物仍然是尿激酶,我们习惯于3ml生理盐水加5万U尿激酶,每日3次,与王永和[5]得出的最佳有效剂量是相符的。
参考文献
[1]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7-397.
[2]刘增良,刘洋,高伟达,等.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09,5:123-124.
[3]勾俊龙,毛群,邢复明,等.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19(2):194.
[4]甘露,戴卫红,孟令海,等.163例脑出血内科治疗预后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2(3):148-150.
[5]王永和,王成东,武丽丽,等.尿激酶体外溶凝量与时效的实验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0,26(5):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