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贡献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在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写作完成的,虽然这个时期已经是马克思的晚年,并且这部著作大部分是由恩格斯独立完成的,但是,恩格斯在写作期间一直与马克思保持密切联系,并与马克思交换意见,马克思也亲自参与了第二篇第十节的写作。所以,可以说《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共同之作,这也是由于批判杜林的反动思想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共同意愿。
在“概论”篇中,恩格斯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它被发现了,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
恩格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18纪法国一些伟大的启蒙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其实质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在个理性的王国中,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这种理性的国家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到了19世纪,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但是他们三人并不是代表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出现的,虽然,他们的王国和启蒙学者的王国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其本身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譬如不能揭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本质、不可能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也找不到变革社会的现实力量和途径方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经济和思想发展及工人阶级实践的产物,它的思想来源与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物质经济根源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解决了空想主义理论脱离历史发展规律的缺陷,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成为科学的理论。
紧接着恩格斯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和唯物辩证法张祺晖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2)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从第一次见面时平淡的交流到后来几十年的相濡以沫、共同战斗,可以说两个人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恩格斯总是甘愿作那个站在他背后的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支持是无私和毫无保留的,但是马克思由于研究的范围过于广泛,过于深入,他对恩格斯的支持是不够的。所以,在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代理人,他要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去继承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他要顶着来自国际工人运动日渐颓势,以及各种理论家和理论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和攻击的压力,另一方面,恩格斯还要收集和整理散落在马克思各个手稿和研究中的哲学思想,使之“系统化”“体系化”。所以说,从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看,其对马克思哲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而这些贡献就体现在恩格斯的诸多著作当中。
关键词:《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 唯物史观的产生,他说:“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3]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人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这也变相地证明了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这也就必然使得唯物主义更加具有说服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唯物主义在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这一论断,不仅主张自然观上坚持辩证思维的方法,而且主张历史观上以辩证的思维方法为前提。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又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已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完成了。”[3]恩格斯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由此可以证明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德国唯心主义的错误。
“哲学”篇是恩格斯揭露和批判杜林从先验主义原则出发来构造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围绕物质和意识关系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论述子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论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认为杜林将思维原则和客观存在相互颠倒,犯了先验唯心主义的错误。杜林的这个“原则”就好比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杜林把它看做在世界形成之前就永恒地存在着,并以此来构造现实世界的东西。杜林没有考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能辩证地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总之,《反杜林论》不仅完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批判杜林及其思想体系的任务,而且在揭露和批判杜林及其思想体系的同时,以“批判的方式”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 其内在联系,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主导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体系化的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阐释
《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初,这是一部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恩格斯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
第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这里首先分析了黑格尔的那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他认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揭示了其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哲学的真实意义。
从表面上看,这是在为现存的既有制度进行辩护,使人在思想上、行动上接受当前现实,并使之永世留存下去。实际上,这个命题中包含着黑格尔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现实和现存是不同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实的合理性中包含着其不合理的成分,合理的现实也会逐渐演变为不合理的。现实性也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正如恩格斯所言:“黑格尔并没有这样清楚地作出如上的阐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虽然黑格尔的哲学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但其实他本人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恰恰相反,黑格尔仍然在努力建立一个体系,试图涵盖整个哲学的全部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又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
第二、清晰地表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费尔巴哈论》第二部分的开头,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一论断的提出决不是恩格斯凭空想象出来的,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的哲学家就探讨过关于何者是世界本源的问题,发展到近代,黑格尔曾经也有过“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提法,但是始终没有人系统的阐述过这个问题,恩格斯是第一次在这里提出并阐述这个问题的。紧接着,恩格斯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恩格斯的这一个观点,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持赞同意见的,即使是唯心主义阵营的哲学家例如黑格尔,也是认同的。最后恩格斯将实践观引入哲学基本问题并揭示哲学发展的真正动力。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试验和工业。”与其从理论上驳斥不可知论的种种奇怪的结论,不如从实践上进行检验,毕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在第三章中,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并揭示了它的实质和根源。恩格斯指出:
“……它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认识,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看作是宗教的本质,在反对有神教的同时主张建立以两性之爱为核心的新宗教。
尽管在黑格尔哲学影响巨大的年代里,费尔巴哈的这种思想观点使唯物主义重新焕发了光彩,使人耳目一新。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哲学里的重大弱点,在思想内容上,费尔巴哈把抽象的爱视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依靠现实的物质经济基础的发展。这些问题使得费尔巴哈始终没能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分析历史,他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恩格斯又进一步挖掘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他指出:“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
从这里就能看出,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根源就在于他不是从现实的人而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来看待历史。所以从形式看,费尔巴哈是从人出发来讨论的,但是其内容确实不合理的、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
第四、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在第四章中,恩格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首先,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他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即使在这一领域内,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期望的目的,在表面上,总的说来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历史,从表面上看来是由无数偶然的个人和事件构成的,但是这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历史进程其本身都有内在规律的支配。其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愿望和动机,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恩格斯在考察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后得出结论: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发展的动力。最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尽管必然具有政治形势,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进行的。恩格斯发现:“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综上所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整理基本完成,也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是却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代表作。这部著作通过对当时自然科学新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深刻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基础。
在“导言”中,恩格斯系统考察了自然科学的形成发展和哲学自然观的历史进程,论证了唯物辩证自然观的产生是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一段就写到:“现代的自然研究不同于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发端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古代时期,自然科学并没有单独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家往往都对自然界有一定的研究和猜想,也提出过一些关于世界本本源的观点,然而这些都是笼统的,缺乏科学依据的观点,纵使这些哲学家都是天才人物,但局限于他们的见识和理解,这些观点也有其局限性。到了18世纪,西方的自然科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比之古希腊时期是天差地别。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人类都有涉足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兴起,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且不受宗教、神学的束缚。恩格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站首要地位的必然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即关于地球上的物体和天体的力学,和它靠近并且为它服务的,是一些数学方法的发现和完善化。”因此,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和对自然的机械论看法,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形而上学的哲学自然观因此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量的关于宏观微观世界的结论和定理的得出,使人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认识更加深入。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已经站不住脚了。正如恩格斯所言:”
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就应运而生了。
恩格斯的这部未完成的著作,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所揭示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将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史结合起来; 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结合起来,并进而指出人类和自然界的一致; 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科学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它开辟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在讨论了恩格斯晚年的三部重要著作后,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晚年的恩格斯并不是简单地重述马克思的思想观点,更不仅仅是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马克思的遗稿,而是创造性的完成了马克思未尽的事业,即在应对攻击和挑战的同时,将马克思分散在各个不同时期重要著作和手稿中的思想加以“系统化”的阐释,再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了“体系化”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恩格斯将自己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融入到了这些著作当中,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恩格斯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不像有些学者理解的那样,恩格斯误读、歪曲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恩格斯创新和发扬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使其以“系统化”、“体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王海锋,晚年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的“体系化”——基于唯物史观的学术史考察[M]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孙正聿.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J]哲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著作经典导读[M]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