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羽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9)
摘 要: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存在依赖、恐惧、浮躁等学数学的心理障碍。这样的学习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如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结合不同章节的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克服这些障碍,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克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高中数学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依赖心理
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容量上急剧增加了,辅助练
(二)自卑恐惧心理
初中的教学以良好作为衡量标准,可是高中作为选拔性教育,是以及格作为衡量标准。很多初中生在中考时数学成绩都接近满分,但进入高中,各科的信息量都比较大,课堂上虽然听得懂,但由于课堂的辅助练习时间较少,学生在做作业时常感到有压力,不懂得有效地进行复习,前学后忘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考试中常常出现不及格,这种心理落差也让他们无所是从。有些学生在初中是各自班级甚至年段的学习尖子,曾经是许多同学羡慕的对象,但进入高中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些情况今非昔比,于是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焦虑,在这种心态和诱因的恶性循环下,产生明显的挫折感和自卑感,加上家长过高的期望值,老师的冷漠处理,同学的歧视也是高中生产生自卑畏惧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三)浮躁心理
由于初中学习的特点,有些智力较好的学生,通过中考前几个月的补课突击到了自己理想的学校,部分同学会有松口气的想法。毕竟高中还有三年时间,指望高三一蹴而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投机取巧,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书写不规范。事实证明这部分学生的浮躁心理严重影响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到高三才想努力学习,这种浮而不实的学习习惯使得学习无法深入,他们不愿花精力钻研课本,无法静心看书,不善于独立思考,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加上书写不规范,考试就猛丢分。
二、针对这些心理障碍,我们教师可以做一些尝试
(一)有依赖心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别人给予解决,遇到较复杂的运算就不愿意动笔
例如在选修2-1圆锥曲线与方程这一章,推导双曲线方程以及椭圆方程中教学过程中就常发现学生列出等式后就坐着等老师推导。所以对这部分学生在教学上适宜运用“发现教学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概率教学中,在设计教学时,要将现实模型与教学相联系,渗透现实原型。在房价高涨的今天,实际生活中拆迁户常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到底分哪套房。例题一:计算“在20套房源中,有2套样板房,先由甲后由乙各抽一套,看谁抽中样板房的概率大”。现实生活中,先抽还是后抽(后抽人不知道先抽人抽出的结果),对每个分房者来说是公平的,概率都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足,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有密切联系。部分学生害怕上数学课,更害怕考试,有许多问题明明是力所能及的,却因过度的恐慌,提问或板书时支支吾吾,而以失败告终。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畏惧心理,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困生”的“闪光点”要多肯定,多表扬。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处处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利用一些章节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特点,培养自信。将数学之美,比如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数学教师的角度来说,如何让学生把所要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尖用得更广,是需下一番苦功的.而类比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本身有一定的延续性,如果我们把熟知的知识内容与通过深化、拓展、猜测,最后导出新的有用的知识内容,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新知识. 比如必修5数列这一章节,教师在介绍完等差数列后,可以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相关的性质
例题二:
首先学习等差数列定义: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性质举例:(1)若 m+n=p+q;则:
(2)若A,B,C为等差数列,则2B=A+C
(3):若
在等比数列中,研究的系列问题与等差数列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内容载体上略有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等比数列的教学。这里运用减法与除法的类比,加法与乘法的类比,乘法与乘方的类比。
等比数列定义: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性质举例:(1)若 m+n=p+q,则
(2)若A,B,C为等比数列,则
(3)若
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进行类比,这些概念的类比对一般的学生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对学生及时肯定,使学生觉得“我还行”,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及时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间的内在本质联系的价值远远要超过大量学习数学事实本身。只要学生真正学会了类比这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解决一些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的创新性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自主分析,探求问题实质,寻找解决方案。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在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有规律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克服浮躁的心理障碍,获得较强的个人能力。数学学习离不得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主观愿望得不到实现是常有的事。所以,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波利亚说:“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抗挫教育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解题时遇到挫折,要冷静的分析受挫的原因,调整解题策略。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应只讲行得通的方法,而先是应讲最常规的、最一般的方法,一条思路不行就再换一条,让学生尝尝失败的滋味。然后再通过审题、看图、类比、分析等多种手段解决,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得出心得。同时教育学生静心学习,告诉他们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障碍的存在,对思维和逻辑发展,对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一块很大的绊脚石。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多种渠道,结合教材的章节特点,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明海.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消除[J].数学教学,2009,(4).
[2]魏益孝.消除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几点建议[J].管理观察,2009,(13).
[3]游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