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对于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令人担忧,体现在大学生违法犯罪活动相继发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思维欠缺等方面。本文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进行研究,通过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提高教师法律专业能力,开设有关法律的专门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搭建法治观念养成教育新平台,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积极配合方面的改进与完善,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在新时代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
文/马旭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对依法治国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全面推定依法治国的新路线,把依法治国战略提升到新水平和新高度。大学生作为高等素质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法律、维护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的主力军,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顺利进行的重要力量。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并不高,甚至可以说较低,这一现状令人担忧。十八大讲话让教育者深刻认识到, 要想实现法治大计,教育必须先行。高等学校是法治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便是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本文通过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对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有所脾益。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现状
学校,教书育人之地。学校不仅应该是培养各色各样的专业化人才的场所,更应该是纯净心灵、健全心理的圣地。然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学生的违法行为甚至犯罪活动层出不穷,多见报端。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长沙某大学的侯志勋极其残忍地肢解同班女朋友, 云南大学马加爵因日常小事残忍杀死四名同学等等。这些鲜活而惨痛的案例反映出高校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反映出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以来,法治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受市场化、功利化的影响,不少高校虽有相关文件和制度落实大学生法治教育,但逐层实施起来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 普遍现象。高校法治教育的蓝图仿佛“橡皮图章”,难以奏效,这其间既包括历史遗留的弊病,也涵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①
(一)对法治素养教育课程的认知存在偏颇
卢梭曾经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但是事实上,作为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法治素养教育课程,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其的认知都存在很大偏颇。首先,在法治素养教育课程的定位上,一般来说,学校更重视道德教育、忽视法律的普及,将法治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在整个政治理论课程讲授中,老师和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通常更看重哲学、毛泽东思想等课程,而“法律基础知识”则属于边缘课程。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两个部分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而在法律制度部分中,大多数老师会在很短的课时内讲授完毕,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因为很多高校对法治素养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事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很多老师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也没有真正研究过法学,法治知识的教育更多地停留在法律知识的灌输和传播上,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大学生对法律规范的理解浅尝辄止,法律理论知识、法律思维意识并没有被大学生真正理解和领悟、吸收。最后,对于大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法治素养教育只是一门可以学也可以不学的课程,并未在思想上对这方面的教育予以重视,因此上课积极性不高,也很难对法律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法治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二)法治素养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法学是一门实践学科,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实践,实践对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而言同样很重要。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项全面综合性质的教育工作,涉及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思维、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内容,必须在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同时,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然而在大多数高校法治素养教学方法单一,一般采用灌输、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等单调乏味、没有趣味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乃至对法治素养教育的厌恶情绪,这样就很难培养其对法治的兴趣,更不要说增强其法律意识和培养其法律思维。法治素养教育并没有脱离单纯的法律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讲授, 很少培养大学生用法、护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少在课上或者课下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法治实践活动。其结果便是,大学生遇到问题时,心知肚明但退缩不前,不能真正将法律理论、法治思维、法治意愿外化为行动,用法律这一武器去维护合法权益。
(三)法治素养教育缺乏多方教育的共同努力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②
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大学生法
治素养的水平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高校法治素养教育局限在高校这一点式教育上,较为封闭、狭隘,与外界缺乏互通交流和资源共享。学校固然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但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倘若没有校外环境如社会社区、家庭、网络等的辅助与巩固, 大学生法治素养也会被削弱。社会缺乏关注、社区难以规范化、家庭疏于管教、网络监管不力等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实效性。总而言之,当今我国高校法治素养教育缺乏多方教育的共同努力, 难以实现真正提高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目标。
二、改善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解决路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提高法治素养教育的独立性
除大学专门的法律教材外, 基础教育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而且散落在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缺乏内在联系性。
③
若将
法治素养教育明确规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 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法治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使人觉得法治素养 教育只是咳血可不学的内容。因此,高校法治素养教育不能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与其重要地位相符合的独立性。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各大高校进行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从这个教材的内容结构安排上来看,法律部分的内容比重明显低于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从教学实践看,教师往往用很少的课时便完成这一部分的讲授,讲授知识十分疏浅。为改善这一现状,可以为各专业学生开设法治专门素养教育课程, 提高法治素养教育的独立性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素养教育所占的授课时长。此外,为了使高校法治素养教育授课质量得到提高, 学校应该培养一批具备比较完善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的教师,尽可能使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现状, 可以在提高其法治素养的同时, 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作出贡献。
(二)加强校园法治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法治实践活动只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才会认可法治的价值,主动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寻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遇到的问题。法治方式是动态的教育,需要足够的案例讲授、社会实践参与来达到教育的效果,但当前高校法治行为方式的教育相对落后, 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予以支持。通过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让遵法守法意识在学校蔚然成风,让法治文化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要充分利用校园新闻、学校报纸、学生社团以及新兴媒体等载体加强法治文化宣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治文化。还要将法治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三自”教育中,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中,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体现和培养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等法治素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④
除此之外,学校教师在
进行授课时,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鲜活的案例中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到法院旁听司法审判, 到行政部门了解和体会行政执法流程,体验检察院日常工作生活,参观看守所、监狱、法院博物馆等与法治实践密切相 关的部门与场所;甚至可以设置实践课程学分,将实践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标准,以此激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通过上述的实践教育方式与多种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内在紧密联系, 增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与动力, 从而在兴趣的指引下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三)搭建法治素养教育新平台,构建多方参与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从来都不应该只有学校这一孤立的平台进行开展, 我们需要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家庭等,同时充分利用新时代下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工具,搭建法治素养教育新平台,构建多方参与的法治素养教育模式。
人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共同体当中,会在无意识中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感染到法律的力量, 自觉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加强法治宣传力度,完善国家司法体制,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观念。家庭对子女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对子女长大之后的终身发展都有长远影响。
子不孝父之过, 日常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着孩子日后的行为方式,为了培养和提升孩子的法治素养,父母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 然后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法治素养教育,并身体力行践行法治,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法律的熏陶,以父母为榜样,在父母的带动下学习法律,践行法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便可以在无形中得到升华。随着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生态环境,#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此,#应当借助新媒体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努力提升法治观念养成教育成效。
⑤
我们可以整合网络上优秀法治教育资源,开展慕课教育平台,借助新媒体宣传法治知识,解决法律问题,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其法治素养。
大学生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高等学校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场所, 应该在在完善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化、时代化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路径, 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 改进和革新教育方法, 稳步提升法治素养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具有高水平法治素养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注释:
①邓映婕:《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6 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92页。
③张宝成:《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2 期。
④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中国高等教育》,2016 年,第Z2 期。
⑤李立景、黄龙、王俊艳:《新传播生态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8 年,第1 期。
(基金项目:2018 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2018jqy-033,主持人:马旭。作者简介:马旭,所在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学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