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77次
时间:2018年11月06日 15:50
摘要:目的:对急诊内科中气管插管病患的相关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方法: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需要气管插管的病患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0例。对普通组病患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病患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比两组病患护理干预的结果。结果:通过护理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护理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普通组病患,而实验组病患病情的恢复情况也要明显优于普通组病患(p<0.05)。结论:对急诊内科中气管插管病患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和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急诊内科;气管插管;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8)06-0138-02
医院的急诊科中一般是收治病情较为严重的病患,大部分会存在着呼吸功能的障碍,从而需要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处理,帮助病患进行呼吸,让病患的呼吸道能够保持畅通的状态[1]。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气管插管已经成为对病情严重并存在呼吸困难的病患的重要救助手段之一,而在对病患进行气管插管辅助治疗的过程中,适当的护理方式对治疗的结果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急诊内科中气管插管病患的相关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资料及方法
1.1 患者资料
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需要气管插管的病患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0例。普通组中有男性病患23例,女性病患17例,年龄段在27岁至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2.1)岁;实验组中有男性病患21例,女性病患19例,年龄段在28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2)岁。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的资料如病症情况等的比较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p>0.05),因此两组病患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1.2 方法
对普通组病患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病患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综合护理干预
(1)严格的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对每一项基础的护理工作进行认真对待,如衣帽要穿戴整洁,护理时要佩戴口罩,并要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
(2)对气管导管的相关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观察使用的导管是否有出现老化、扭曲或者是受压的情况,对病患进行观察,看其使用的导管有没有出现阻塞或者是脱出的情况。导管的位移严重时会对病患的生命造成致命的威胁,也有可能会导致病患气管黏膜组织的损伤。因此对于导管发生位移的病患,护理人员要对导管进行及时的固定和加固,在帮助病患进行体位更换时要注意避免气管导管的过度牵拉[2]。
(3)对病患气道的温化以及湿化进行护理:病患在进行气管插管建立起人工的气道之后,会导致人体上呼吸道对进入气体的湿化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会造成病患下呼吸道出现失水、分泌物干结以及纤毛的活动出现减弱或者是消失,让病患出现排痰不顺或者是气道阻塞等状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整齐、直接滴注或者是雾化的方法来对病患使用人工气道吸入的气体进行加湿,尽量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4)对病患呼吸道中的分泌物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对病患使用的吸痰管其外径要在气管导管或者是套管内径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以内;在对病患进行吸痰操作之前要将氧的浓度进行适当提高,让病患先进行5分钟的纯氧吸入;对病患口腔以及鼻腔中的内分泌物进行清洁,然后再使用另外的吸痰管将病患气管深部中的痰吸出,要注意吸痰的时间不宜过长,吸痰时护理人员的动作要轻柔,避免对病患的气道黏膜造成损伤,同时可以对病患的口腔进行清洁护理。
(5)对呼吸机的管道进行护理。使用气管插管治疗的病患,其呼吸机的管道中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病患的情况对呼吸机管道进行更换。对于雾化器中的无菌液体应当一天更换一次,在对雾化器的液体进行补充的过程中,要对剩余的液体进行彻底的清楚,彻底洗干净之后再装入新的无菌的液体。
(6)其他的护理:护理人员要对病患的各种生命体征进行仔细的观察,在进行拔管之前要对病患口鼻以及气管中的分泌物进行彻底的清除;要经常帮助病患更换体位,吸痰管也要保持一定的长度;同时要对病患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患消除消极的心理状态,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
1.3 研究指标
对两组病患护理的结果以及病情恢复的情况进行对比。
1.4 临床统计学处理
本文对研究数据行SPSS20.0相关软件统计处理,用(x±s)的形式来进行计量资料的表示,用百分比的形式来进行计数资料的表示,如果P值小于0.05,代表差异明显。
2结果
2.1 两组病患护理效果研究
两组病患在经过护理之后,实验组病患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为92.5%;普通组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为75%。实验组病患护理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普通组病患(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