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领悟生命本质、体味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重大问题。人活着不应该只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不能只是碌碌无为的活着,总要追求点什么,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生命教育应努力致力于从关于自身的教育、他人与社会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宇宙的教育等方面教育内容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生命教育实践目标建构首先在课程方面应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综合型生命教育课、选择适当的生命教育主题融入学校其他活动,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阅读赏析讨论法、实践体验法、随机通达教学法,引导教育学生在思考体味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他人,关怀生命。
二、如何在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
(一)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所谓人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婴儿时期就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在这之后,它的各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发展,它伴随一生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很多情况下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被教育者忽视,而只是按照学校、家长所认为的标准对孩子进行刻板的教育。现在孩子的生活缺少童真与童趣、欢乐与激情,有的只是没完没了的作业和一个又一个的课外辅导,过分地把成人的要求作为儿童成长的标准,抹煞了孩子的主体性,同时也是去了许多好的教育机会。杜威曾在他的很多著作里深刻地批评了这种做法,在他看来“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卢梭也一语中的地点明:“你怕他虚度童年,未做一事,什么叫虚度?难道快乐不算什么吗?终日跑跳不算什么吗?”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反观现在的教育,儿童很多时候去上辅导班、特长班并不是自己的喜好,而完全是家长的意愿,是在家长的威逼下弹钢琴、学英语,这无疑是孩子童年的悲哀,也是家长教育的悲哀。
我们不反对布置作业,对于特长班应该鼓励,但是应该提倡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去学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所有的孩子都有各自擅长的方面,但是家长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在哪一方面有特长,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多尝试、启发孩子的自我意识。当孩子孩子真正对哪一种项目感兴趣之后,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家长给与帮助和指导,并在他的学习过程中给与激励和督促。但是不能强迫孩子,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要担心孩子整天玩玩闹闹会耽误孩子的前程,要明白孩子生活的意义是自己生命的体验。很多研究表明,健康快乐的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基本色调,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除了拥有健康的身体,就是要有好的性格,家长要摆正心态,让孩子学特长学知识,远远不如让孩子有个好的性格重要。在培养孩子性格养成的过程中重视孩子生命的体验,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二)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身心发展。
真正的人的发展是身心的共同发展,即身体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孩童来说,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精神世界中有很多新奇的事物,渴望探究,这些为他将来丰富精神生活奠定了基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随着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而加深,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重要的意义。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的观点,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是一个人生价值塑造的过程。但是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教学观仅仅强调了个人的认知学习能力,大大弱化了人的其他方面,简化了教学的复杂内涵,从而也弱化了教学的意义。
我们常常强调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所谓的基础就是基础知识,但是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基础。说到这里不禁要提到古代孩童在入学时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文,这些现在依旧是经典,甚至是人一生都应遵循的守则。现在教学中有些班主任让学生有选择地诵读古代经典,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丰富,更是很好地夯实了孩子做人的基础。除了理论上的教育之外,还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育。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文化教育忽视人性的教育,那么整个人生的基础就会薄弱,成为建立在泡沫基础上的人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知识传授,还应包括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认知,还应该包括理解、体验与感悟,要引导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体验理解、发现后的满足,感悟价值与意义。师生作为主体平等地进行展开对话与交流,进行创造与分享。关注学生的欲望和兴趣,致力于教育评价的全面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综合性、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使整个教育都体现着对生命价值的关照,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照料人的心魄”。
(三)激发学生的天赋本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柏拉图说过:“教育实际上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学生是
一种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存在,外在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育不是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天赋本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人,要认识你自己。”笔者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认知他自己,认识他的缺点和优点,认识到他的潜力。古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教育者认识他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并去培养,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概言之,“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笔者认为,要把首先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具有生命体征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化的教育,使其能够变成具有各自特色,并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社会人。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且找到他适合他发展的道路,将他的个人特色发展到极致。
(四)塑造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在生命教育中,生命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摒弃物化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关照其精神生活;二是使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涵蕴其美好心性。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对生命的热爱与欣悦,总能使人振奋,使心灵面向自我与他人而开放,引导人求真、持善、爱美,这正是幸福人生的要素。而消极的生命情感———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否定与无望,对他者生命的冷漠,则使人要么沉郁、悲观,要么孤高、自负、敌视,难以同他人进行交流,这正是不幸人生的根源。因此教育必须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必须着力于他们生命情感的培训,遗憾的是这方面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我们充分地认识,学生生命情感淡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也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