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周运丽 高晋杰 山西省运城市气象局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气象信息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现象使人们对于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建议,我国的气象业务平台要对灾害性气象天气的监测以及预警能力要更加的及时,因为恶劣的气候天气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很多的市级气象部门对气象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提高了对气象灾害以及防灾减灾的应变能力,构建以及部署了气象私有云模式,该模式可以简化终端的管理,提高了气象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私有云的气象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展示出了私有云应用在气象领域中的巨大潜力。本文主要对私有云在气象业务平台中的实现进行了阐述,并讨论了气象平台在应用云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展望了私有云在未来气象业务平台中的发展。
【关键词】 私有云 云计算 气象业务平台 终端管理 数据中心
一、私有云的概述
1、私有云虚拟化的概念。私有云的主要内容是云计算服务,而云计算是指在信息处理技术、分布式存储、共同处理、网络资源存储等一些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网络技术。私有云的核心功能就是进行大范围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计算,数据全部集中在私有云内部,并且随时随地的实现信息数据的查询和管理。气象私有云是专门为气象业务平台构建的云平台,具有安全和可靠的特点。
虚拟化是指将真实的服务器变成虚拟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将磁盘、内存、处理器等转化成可以进行网络动态管理的资源存储库,当然这种虚拟存储库也是需要计算机硬件来运行的,但是只是进行操作系统的运行就足够了。虚拟化技术在气象平台中的应用,可以使气象部门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
二、目前我国气象观测数据在存储和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
1、反应速度问题。气象数据信息的采集属于实时数据的采集,在采集到资源数据之后要及时的进行存储,但是现有的气象业务平台往往不能在海量的气象信息数据中及时的读取数据,导致气象数据资源的查询和统计响应不及时,反应速度过慢。
2、存储管理问题。随着我国气象监测范围的扩大化,有关的气象数据和气象资源也在不断的增加,面对这种现象, 传统的气象业务平台往往不能满足不断增多的气象数据存储需求,需要对气象资源的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扩展。
3、气象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着问题。每个气象数据资源都是十分的宝贵的,都要作为科研研究的历史资料来进行存储,传统的气象业务平台不能满足气象数据存储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经常会受到病毒、木马的直接攻击,而且数据资源的传输效率也比较低,非常容易出现单点故障。
三、私有云在市级气象业务平台中的主要技术
3.1 桌面虚拟化技术
私有云可以在机房设置虚拟桌面来完成对信息资源的支持,虚拟桌面的设置首先要对私有云的存储能力进行划分, 划分完成之后进行虚拟服务器的配置,配置完成后就可以利用虚拟服务器对桌面资源进行管理和划分,虚拟桌面可以虚拟出磁盘数据的影像,保证数据的独立管理。这种技术可以简化管理的需求,满足使用者可以在任何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使用私有云的安全服务器。
3.2 软件虚拟化技术
该技术是将气相业务软件合并为标准的程序包,然后把程序包挪用到沙箱状态下进行数据运行,这种技术不会对操作系统产生修改,而且还会消除掉系统与软件之间的冲突。打包程序包可以利用硬盘、U 盘等移动存储工具进行处理和运行。
3.3 私有云的安全设计
私有云的主要特性就是显示在了数据安全性方面,因为私有云气相业务平台在进行数据计算和数据交换时,都是在私有云系统内的数据中心进行操作,而虚拟桌面在数据运行时是无法访问存储设备的,只能显示出运行的图像,所以数据的安全性非常的高,而且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修改密码以及注册表和证书等进行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避免了病毒和木马的恶意侵袭,实现了集中式的防护。
结束语:私有云在气象业务平台中的应用,对分布式的客户终端实现集中性的管理,并且对海量的气象信息实现高速存储,保证了信息查询和下载的高效性,而且安全性极高,避免了信息资源被探测和窃取的危险。应用了私有云的气象业务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维护性。目前我国市级气象站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每天需要经手的业务材料也比较繁杂, 为了避免出现人为错误,提高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实现智能操作的功能,就必须对气象业务平台中应用私有云进行大力的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钱峥, 曹艳艳, 赵科科, 许皓皓. 私有云在市级气象业务平台的实现与应用[J]. 气象科技,2014,04:641-646.
[2] 孟凡鹏. 基于粗糙集的公共气象业务平台测试用例生成方法研究[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3] 周先菊. 基于.NET 的气象业务WebGIS 的研究及应用[D]. 武汉理工大学,2009.
[4] 伍秀峰. 鄂尔多斯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内蒙古大学,2011.
[5] 吴磊. 基于气象服务的可扩展网络接入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