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开宇
项目来源:国家社科基金12CJY071;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12YBA187;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A082; 湖南省社科基金14BR11;湘哲社领项目11YBB230;湖南省职成教科研项目基金ZJB2012070;宁波市科技项目2012A10046。
【摘 要】书中自有黄金屋。将经济学常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抓住师生眼球经济、诠释生活万花筒、开出经济健康处方,给人启迪,让人成长,真正落实为促进教书育人事业。
【关键词】经济学 教书育人 眼球经济
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多重运用价值和多元理论流派的实用性学科。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它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面纱的揭开,经济学已成为人们指导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圣经”。本人在多年教学过程中,逐渐体验到以经济学理论指引教书育人之乐趣,在此简单总结一二,以求更多人了解经济学的奥妙,喜欢上经济学理论。
一、抓住师生眼球经济
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教育模式,作为全院性必修课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通开课因其难度大、知识点多、框架结构精密复杂等众多原因,在商科类院校中叫好不叫座。每期由学分选课模式聚集的临时大家庭多有130~140 余名学生,课堂管理起来颇为头痛。由于课时很紧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熟悉、深入了解的过程很难在课堂时段完成,
刚开学时,老师们会告诉同学如何上网寻找学习、工作、考研等基本能信息,鼓励大家广泛涉猎书籍,多结交朋友,并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各有创意地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或任务,只要有其道理,均可作为基本成绩记录的依据。尤其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等的研究对象时,强调大家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会把握机会,吸引师生的眼球经济,获得更多优势资源,提高注意力经济效率。
二、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本来每节课都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开,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很容易受制于现实条件。比如因仪器老化或者电路故障,经常出现断电、死机、投影机损坏、话筒失音等问题。有时候,只能采取完全的黑板讲授法。由于教学内容很多,有时整整写了两黑板的授课内容版书,课间却无一人主动上台擦黑板。上第二节课时,我便与他们讲起:“公共牧地的悲剧”,意思是人人都可擦黑板时,也许人人都不会擦,但当这个物品所有权归某一人所有时,也许使用效率会最高、保护程度会最好。他们一听明白其间蕴涵的道理后,马上就有同学主动上来擦黑板,成为课堂中的志愿者黑马,也体验到马太效应的神奇。为了鼓励大家学习这种主人翁精神,
三、开出经济学健康处方
经济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大小问题,还体现为引导人们从中悟出养生养心之道,既提升生活品质,又了解经济学真谛,并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挑战传统的经济理论与生活理念,最终达到掌握生活中的经济学这种朴素又务实的常识。结合我们常见的健康处方,共享以下经验。
(一)生命在于质量
人生可以认为既是生命的生产过程,也是生命的消费过程,而作为主体的人,其关注的既是生命这珍贵产品的生产者、创造者,也是生命的消费者。人生苦短,不论个人在生活中以哪种身份哪种形象出现,产品的质量都是重中之重,因为没有质量的产品没有市场,没有质量的产品也就形同废品。当然,在互联网+ 的大背景下, 质量的标准也在与时俱进,不再简单停留在经吃耐用, 物质享受,更多提升为精神文化享受与发展,重在生命品质和感受。所以人生在世,不必过于在意生命的长短,更需要注重过好每一天,作一个重质保质的生命主人, 这样的生命也许会付出很多,但永远不会让人后悔莫及。
(二)知足者常乐
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人人都希望实现人生效益的最大化,这可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加以解释。经济学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经济人,经济人即理性人。理性人在生活中希望将有限的生命过得丰富多彩,实现个人满足的最大化。这也就是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均衡原则。如何衡量个人满足的最大化,一般可以用“幸福”、“快乐”、“健康”、“完美”等词汇来形容,这些词也因此成为人们祝福中的常用词汇。但很多人以为快乐是建立在一个不知疲倦的追逐过程中,实际上这既违背了养生之道,也违背了经济规律。经济学中经常用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期
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利润最大化条件”等耳熟能详的专业词汇,它们其实都在揭示同一个问题,那便是任何事都应有个度,适可而止,过度即事得其反。这个度一旦达到,人们便应知足者常乐,否则生活会了无乐趣,损失反而更大。即便已经做出了明显对自己不利或无法避免的某些不愉快的事情,只要认为再去努力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情感等所带来的收益并不大于成本增量,我们也可以选择让不愉快的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常识“覆水难收”, 为无法挽回的事去做对结果不起决定作用的投入是徒劳无益的,让沉淀成本就此沉没,懂得及时止损又止赢才能常乐常开心。
(三)生命在于运动
经济学中也有类似的用语,比如资源的配置与充分利用,强调“流动的就是合理的”,“流动的就是美好的”。这些语句说明劳动力、货币、技术、信息等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随时调整数量,方向,更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则更形象地揭示了不同资源有不同的特点。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人可以在运动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体机能,为下一个流程奠定更扎实的基础。即便在某种时候,人们选择了静止,选择了停留,这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希望。人的生命中具有情绪、思维、动作等的周期性波动,正如经济中存在长波、短波、中波一样,熊彼特便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我们应在静中思变。
(四)劳逸结合
有些产品之间存在替代性,此消彼长,有个总量的约束,存在一种天生的矛盾。有些产品之间则存在互补性,此增彼长,互惠互利,一举两得。比如人们经常讲到的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其实都是增加生命效率,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措施。懂得休息的人才懂得工作也是一种经济学常识的映射。休息的机会成本是放弃工作的收入,工作也是以放弃休息为代价,因而收入越高工作越累的人则越应珍惜休息。适当的放弃是为了更多的得到。帕累托改进的概念告诉我们,只要增加某一方面的效用时并没有减少其他方面或其他人的效用,则可认为是趋向帕累托最优的改善。帕累托最优可以说明经济效率达到最优,也可反映人的生命效率达到最佳。当然,次优也是良好选择。
(五)把握平衡之美
经济学中讲究“平衡”之美,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决定论,政治经济学中的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安排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等中心理论都说明要学好经济学,必须深知中庸之道,即人生要努力把握平衡。比如你今天若只顾拼命玩乐或工作,对身体透支过度,明天你必将为此付出代价,此乃“一报还一报”,也是人生的平衡原则,一个人若能做到有张有弛,有收有放,适可而止,这样的人生必然是美好的、幸福的、健康的。真正的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更是心理上的健康,而经济学理论包含了很多心理规律,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则是两位深谱“平衡之道”的专家,他们分别在心理学与经济学,实验验证与经济理论中把握了一种结合与平衡。
以上良方妙策,既来自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既来自于经济学理论,又指引着经济生活实践。我们不妨一起来找一找,试一试,获得更多教书育人的通灵之处方。
作者简介:
陶开宇(1973 —),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骨干成员,湖南商学院副教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增长、消费理论与应用、行为经济学。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中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