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文学论文发表
会话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参与的合作过程,是受一定的会话规则支配的,其特点是话轮转换。相邻对子是会话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又称为会话的对答结构。
邀请是十分复杂的交际行为,需要观察、推测、判断。考虑到邀请效果和保持人际关系这一层面,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反应注意邀请形式。日本国内关于邀请会话的分析是以本国母语者邀请会话分析为中心。目前,中国国内对日语母语者及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邀请会话,特别是日语学习者为邀请方的会话研究还未涉及。本文以笔者收集到的日语母语者及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电话邀请会话语料为研究对象,从相邻对子即对答结构的角度出发,考察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邀请会话,得出其邀请策略的特点,并对日语教育提出建议。
2.会话对答结构
会话的对答结构即Schegloff和Sacks提出的邻近对(AdjacencyPair)的概念。刘虹(2004:103-104)指出:对答是从话语功能角度研究会话时所使用的概念,是指日常会话中像“致意—致意”“询问—回答”“要求—接受”这样的相关语句成对出现的现象。相关语句的前部分称为“对答”的“引发语”,后部分称为前部分的“应答语”。
刘虹(2004:117-119)在研究了欧美语言学家提出的八种对答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整理出了15种对答结构。针对与一个引发语相对应的应答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类型这个问题,会话分析学派提出如意结构 (preferenceorganizationg)这个概念。如意结构是以心理和语言特征为基础,将应答语分为两类,即在每个引发语的应答选择范围内,至少有一种应答语是如意的(preferred),一种是不如意的(dispreferred)。
3.会话案例分析
2006年5月到9月,笔者让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能力中上级)和日语母语者以学习者电话邀请母语者为模拟场景进行会话,采录到21组音声资料,并将之文字化、符号化。在21组的会话实例中,半数以上的邀请行为简单迅速达成,是如意的。但是,也出现了“邀请勉强成立”和“邀请不成立”的例子,属于不如意的。下面将以具体的会话例子来分析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邀请会话。下文中会话案例的C和J分别指代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者。两个会话案例中C和J都是不同的会话者。
3.1 邀请达成 学报论文发表
【会话案例1】
1C:あのう、今度の土曜日、コンサートなん、なんかがありますが、
2C:あのう、一緒に行きませんか?
3J:土曜の何時ごろですか?
4C:あのう、4時、です。
5J: 土曜の4時に-
6J:コンサートはどこにありますか?
7C:え-、北京体育館で。
8J:えっと、入場料はいくらですか?
9C:あのう、無料です。
10J:無料です-。
11J:じゃ、はい、土曜の4時は時間があるので、一緒に行きましょう。
12J:どこで待ち合わせしますか?
13C:そうですね。
14C:北京体育館の前で。
15J:北京体育館の前で?
16J:何時に待ち合わせですか?
17C:あ、3時半、たぶん大丈夫です。答
18J:3時半?
19J:じゃ、土曜の3時半に北京体育館の前で待ち合わせ。认
20C:はい。
21J:はい、わかりました。
这是一段以问答式为主的会话,主要是询问—回答—确认这样的简单结构。C邀请J去音乐会,但是没有提供音乐会的具体信息。J没有立即回答去或不去,而是通过3、6、8的问话主动询问音乐会的具体情况,包括时间、地点、票价等情况,最后得出可以去的结论。然后J通过12、16的问话就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询问,C进行简单回答。整个会话给人感觉是作为被邀请方的J比较主动,而作为邀请方的C是被动应答。C没有主动去争取话语权,而是在被动回答J的提问。这在邀请会话中是不被鼓励的。一般来说,在一段邀请会话中,邀请方是比较主动的,主动提供各种信息,再征询被邀请方是否参加。而不是被动的等被邀请方的提问。在该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C的邀请方式无疑是有问题的。
这样的会话显得呆板,没有生气,只有不断交换主动发话和被动应答的角色关系,才能增加会话的热情、友好、和谐的气氛。争取成为对答结构中引发语的发话者是成功的会话者应该采取的技巧之一。
此外,如意结构不仅影响应答语,还影响引发语,我们如果想要得到如意的应答,首先要对引发语进行设计。上述会话案例中的C在实施邀请行为时,缺乏精心设计,会话开始简单交代有音乐会,然后就直接问J可否一同去,这样给人感觉太过强硬,有压迫感。
3.2邀请勉强成立
【会话案例2】 CSSCI论文发表
1C:J、あしたの、よるは暇が、ありますか?
2J:あしたのよる?
3J:えっ、なに-?
4C:いま、ダビンチコードという映画が上映していますので、
5C:あの、Jと、{笑い} Jさんと一緒にいきたいです。
6J:おおお、ダビンチコードか。
7J:でもさあ、あした、ちょっと込むんじゃないの?
8C:えっ?
9J:あしたもばんだったら、人が多いじゃない?
10C:あ、そうですね。
11J: うん--。
12C:では、あさっては?
13J:う-ん、あさって、あさっては、ちょっと大学で用事があるんだけど-。
14C:いちにちちゅう?
15J:いいえ{笑い}。
16C:もしよるがだめだったら、
17J: うん。
18C:午後でも、
19J: そうねえ。
20J:午後だったら、いいかなあ?うん。
21C: そうですか?
22C:よかったです。
23J: うん。
这是一段邀请勉强成立的会话。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J的反馈性发话比较多,例如2、6、11、17、19、23,内容简短,不提供新信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J对C的邀请并无太大的兴趣,只是出于维持会话的考虑,才有这样的发话。我们可以将这些看做是不如意的应答。C一开始就问J有没有时间,J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C有何事。C直接发出邀请,但是J并没有立即接受,而是以“あした、ちょっと込むんじゃないの”为理由试图拒绝C的邀请。C没能理解J的话,J就换个角度解释“あしたもばんだったら、人が多いじゃない?”。这时C能理解J的表面意思了,但是他没能理解J的拒绝的真实意图,而是按照字面意思以为J只是“明天”不行,所以主动将邀请日改在后天。J这时又以“あさっては、ちょっと大学で用事があるんだけど-”为由再次表示出拒绝的意思。但是C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的追问是不是一天都没时间,这时J很无奈了,这时有个“笑”的非语言表达,很好表现出J的无奈心情。
日本人很难直接的拒绝别人,只好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达来表示出婉拒之意。当这些暗含之意不能被对方很好的理解接受时,只好被动的接受邀请。作为日语学习者的C来说,当遇到“不如意”的应答时,不能很好的做出合适的对应,勉强使邀请成立。邀请虽然成立了,但是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损。
4.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邀请策略
从上次的会话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邀请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的日语学习者在邀请会话时不积极,不能主动提供邀请的具体内容,而是被动的回答被邀请人提出的问题。
(2)在引发语的设计方面有欠考虑。实施邀请时,是先交代某时某地有某事,再问对方有没有时间且愿不愿意一起做某事。还是将这顺序倒过来。显然,前者是比较有礼貌且能顾及双方面子的做法。但可惜的是,笔者收集的21组的会话中这样的例子比较少。更多的是,开门见山就问对方有没有时间,愿不愿意一起做某事,这样会很容易使被邀请者感到压力,不知如何拒绝才能保持人际关系。
(3)在应对不如意的回答时,明显缺乏应有的训练。当受邀者对邀请表现出中立或否定的态度时,邀请者不能准确判断出其“拒绝”的意思,而是误认为受邀者本意是想接受邀请,但是由于种种障碍难以接受,从而以一种解决问题的姿态积极向受邀者说明邀请内容,勉强受邀者答应。虽然有的邀请最后达成了,但是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损。
5.对日语教育的启示
(1)加大语言及背景知识输入
日语是一种很暧昧的语言,日本人很难干脆直接地拒绝别人,而是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达来婉拒他人。而中国人习惯在没有得到一个黑白分明的答复前总是抱有希望去说服别人,给日本人很强的压迫感。这时就产生了异文化间的摩擦,给人际关系造成一定的损伤。作为日语学习者一定要了解这些,避免很强硬的去邀请或要求别人。不仅是邀请会话如此,在其他方面,例如依赖、请求等表达方面,日语和中文有着很大的差别,平时应该多加注意。
(2)不如意的应答方式 论文发表交流
由于拒绝是不如意的选择,交际双方都有责任尽量避免出现不合意的回答,或者使之出现的不那么公开、明显。首先,邀请方应询问邀请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是否存在,再发出邀请。然后,当邀请遇到拒绝时,邀请方应站在被邀请方的立场上考虑,使之拒绝时不那么为难,不能勉强被邀请人接受邀请。
目前,在日语口语教学中,大部分注重教授比较如意的应答方式,而不如意的应答方式比较少。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的场合都给对方如意的应答或者受到对方如意的应答,当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现阶段日语教育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时,不仅要教授如意的应答方式,还要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特别是不如意的应答方式。
(3)模拟话语环境,训练话轮转换的技巧。
教师可以设置各种不同条件的话语环境,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话论转换技巧。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有意识的训练他们进行套环式对答会话练习,而不是单纯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使对话双方不断交换主动发话和被动应答的角色关系,增加会话的热情活泼的气氛。一个引发语,可以有多个应答语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在编写教材时也应注意到这一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刘运同,会话分析学派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J],同济大学学报,2002(4)
[4]刘运同,会话分析概要[M],学林出版社,2007
[5]ポリー・ザトラウスキー,日本語の談話の構造分析――勧誘のストラテジーの考察[M] くろしお出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