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81次
时间:2022年4月11日 10:16
(广西民族大学 , 广西 , 南宁 530000)
摘 要:牛歌戏主要发源于广西平南和藤县地区,流行于广西平南、藤县、岑溪等地,是一种唱春牛和采茶调相结合的传统地方戏。2008 年 5 月,平南牛歌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牛歌戏根植于民众的生活,无论什么时代的牛歌戏,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都对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诸方面有一定的联系和描述。以牛歌戏为代表的传统地方戏曲文化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意义,探究牛歌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而探究成为“非遗”的牛歌戏与地方传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非遗;平南牛歌戏;地方戏曲;地方传统一、平南牛歌戏之于“非遗”
2008 年,平南牛歌戏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 年,平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牛歌戏之乡”。社会各界重视“非遗”,对于成为“非遗”的牛歌戏,也“应努力采取各种适当方式,确保相关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尊重,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各层面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① 。
政府忠实《公约》精神,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措施来开展戏曲艺术的保护工作。通过具体的工作内容,为振兴戏曲艺术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有利于良好戏曲生存发展环境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界,尤其是人民群众对戏曲艺术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牛歌戏从出世之初就扎根乡村社会,然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产业不断变革,乡村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冲击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同时,也给传统戏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这一模式,为牛歌戏的广泛传播注入了强大动力,实现了戏团与广大观众互动、交流、学习的立体联动。直播消除了时间和空间对牛歌戏的限制,让更多的戏迷能在各方都能收看到精彩新鲜的剧目,对牛歌戏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牛歌戏虽然生长于乡村社会,但并没有与社会发展脱节,相反,牛歌戏人积极思变,善于学习、接受新科技新技术新思路来拓展牛歌戏的生存道路。
二、平南牛歌戏之于地方传统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讲,民间艺术的存在、发展与其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地域环境以及经济技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② 牛歌戏的起源传说就已实实在在地认定它属于草根文化。
不同于大戏的情节繁杂,人物众多,作为代表着草根文化的牛歌戏则要情节简单,人物精简。牛歌戏的人物都控制在 10 个左右,因为一个戏团的演员人数有限。爱情、亲情、友情在牛歌戏中是要加以发挥的部分,以体现牛歌戏“我口唱我心”的抒情特质。再者,传统大戏是有剧本的,演员要熟记台词,不能出现任何错误,若是稍有差错,还会引起观众的质疑和不满,但牛歌戏则完全不一样,所谓的剧本其实只是故事梗概,即使有剧本,也不会要求演员一字不差地背下,演员可只记梗概,在舞台上根据情节现场发挥,这就是有名的“爆肚戏”。“爆肚”不仅不是缺点,还成为了观众考察牛歌戏演员的标准。“爆肚戏”的特点使得观众一直保持着对牛歌戏的新鲜感,哪怕同一个剧目,在不同的村子演出,台词都不全相同。
除了对村民们的生活写照、精神世界的形象表达,在与乡村社会风俗的联系上也是十分紧密的。牛歌戏不同于“有会必有戏”的庙会戏,它是独立存在的,但又并非完全独立,社公安笼满月会请戏,水井翻修竣工会请戏,新居、新祠堂等落成也会请戏,演出时观众会“供茶花” ③ ,这些行为都或多或少带着信仰的色彩。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多神信仰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常态,虽然如今的牛歌戏关于民间信仰的痕迹淡化,但仍然与这些活动存在着联系,进而成为了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增强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而这种集体意识和凝聚力是现代娱乐方式难以做到的。
结语
牛歌戏体现了地方文化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且这种良性互动也是牛歌戏得到了乡村民众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牛歌戏不仅有乡村社会生活的描摹,还有乡村民众道德观念的教化。对于处在交通、信息并不十分发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村民来说,戏台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电视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村民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少不得要通过常年走村过店的戏班子。牛歌戏的社会教化功能就这样产生了。牛歌戏最初只是一种为了满足乡村民众娱乐需要的艺术形式,但当它开始“寓教于乐”的时候,它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艺术了。无论是说景数典的经典传说故事,还是深情贱爱的情感戏,无论是家长里短的家庭戏,还是忠奸针锋相对的世情戏,都伴着演员的吟唱和锣鼓音乐,于无形中丰富乡村民众的见闻,形塑他们的精神世界。
注释:
①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http://www.ihchina.cn/Uploads/File/2019/03/12/u5c8726dc88749.docx②唐家论:《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一版,第 43 页。
③“供茶花”,红包上写有“XX(地名,一般是观众的居住地)的 XXX(姓名,即给红包的观众)供茶花”字样。演员收下红包,在演出时就会为这位观众说吉祥话。红包金额不等,一般在 50 元到200 元,归唱红包的演员所有。观众相信“供茶花”能让自己的愿望实现。
参考文献:
[1] 韩晓莉:《被改造的民间戏曲 : 以 20 世纪山西秧歌小戏为中心的社会史考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2]唐家论:《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
基金项目:本文是 2019 年度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资助课题研究生创新项目一般项目“平南牛歌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2019CXYB04。
作者简介:黄心颖(1994 ~),女,汉族,广西贵港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17 级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