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196次
时间:2018年10月26日 14:51
摘要:目的:评价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在介入科病房中的效果。方法在某三甲医院介入科中使用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排查输液风险,改善输液流程,比较前后静脉输液治疗的质量指标。结果干预前后病房的钢针使用率显著降低,护士静脉治疗培训知识问卷得分显著升高。结论在介入科病房中应用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能有效改善静脉输液质量,提高病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静脉输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8)06-0028-02
背景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原为工业工程管理应用的方法,是一种前瞻性的可靠的分析方法,通过系统中的每一个所有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做到在错误发生前即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在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方面具重要的临床意义[1]。FMEA在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和流程改造中的应用,是减少风险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主要将FMEA应用在介入科病房中并分析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在介入科病房住院并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8月~11月的在介入科病房住院并需要静脉输液患者为对照组,以2018年3~5月在介入科病房住院并需要输液患者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刺激性药物应用率、疾病严重程度、住院天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自2017年12月开始,用FMEA的方法进行前瞻性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将干预措施加入科内静脉治疗护理常规中,施行一段时间巩固。试验组采取经过FMEA评估、改良后的静脉输液护理,具体如下。
1.2.1 组建输液质量改进小组
在介入科内成立输液质量改进小组,护士长为组长。
1.2.2进行风险评估
在国家卫计委制定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基础上,使用FMEA的方法对整个输液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高低排序,列出失效模式和可能引起失效的原因:如未用PDA进行患者身份核查,可能原因是上午09:00左右网络冲突,网速慢,经常扫不上,护士改用原先的人工签名方式进行核对,但造成整个过程耗时较长;部分护士对患者身份核实的唯一标准不确定,漏核对或核对成其他项目,造成隐患,可能原因是培训不到位,人员更替后未进行新的有效培训;每日所有床位的补液堆放在一处,摆放较乱,容易发生加错药的不良事件等。
1.2.3 进行流程改造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流程。如调整输液时间,避开网络高峰时段;多次、重复培训《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为新入科护士制定有相应内容的培训计划;加强6S管理,每一位患者的输液,用小篮子分开放置,一位患者一个篮子,杜绝混放等。
1.3 观察指标
监测病房的钢针使用率、针刺伤发生率、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对照组、试验组观察时间段内护士静脉治疗培训知识问卷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进行处理,干预前后,病房的钢针使用率、针刺伤发生率、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用卡方检验,护士静脉治疗培训调查问卷结果使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房的钢针使用率的变化比较
病房的钢针使用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试验组即进行FMEA改造后的输液流程更优,钢针使用率更低。
2.2 针刺伤发生率和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
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针连接的使用率升高,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但因样本量较小,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2.3 护士静脉治疗培训知识问卷得分
对照组和试验组观察期间,总共进行了前后两次的全科护士静疗知识问卷调查。对照组护士得分82.05+8.45,试验组护士得分95.7+2.61。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的问卷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得分。以上结果均详见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