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文史类论文 >> 文化研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

浏览161次 时间:2022年7月27日 10:10
  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
  摘 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国有地勘单位面临着体制改革和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双层任务,生存发展压力巨大。转型升级是地勘单位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就地勘单位如何转型升级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勘单位;改革;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国有地勘单位面临着体制改革和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双层任务,生存发展压力巨大。
  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生态建设。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理念的提出,地勘单位找矿的空间逐渐压缩,生存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部分地勘单位都划归为二类事业单位,我单位也在二类事业单位之列。划归二类事业单位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戴着事业的帽子,走着企业的路子”,通俗来讲就是把单位推向市场,但却没有自主权,单位还要又受限于各种体制内的政策。本来市场经验就少,还束缚住了手脚,要想干赢企业,在改革的大潮中有立足之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发展堪忧。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体制改革的压力,资源大环境的影响,国有地勘单位亟需转型升级,可以说转型升级是唯一的出路。然而转型升级这条路并不好走,路径并不清晰明朗,国有地勘单位中转型成功的并不多,由于环境、各地政策、单位实际情况等的不同,成功转型的单位的经验也无法复制。
  大部分国有地勘单位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说转型升级之路是场各单位各显神通的马拉松,那要顺利地通过,唯有不断地调整跑步的姿势,与时代共进步。
  一、坚持传统优势产业
  长期以往,地勘单位都是以矿产勘查工作为主,地质调查工作为辅。地勘单位的家底都是靠矿产勘查积累的,毋庸置疑,不管是技术上,设备上,还是人才储备上都主要集中在矿产勘查方面,可以说矿产勘查是地勘单位不折不扣的一个优势产业。拿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为例,二七四队在矿产勘查方面硕果累累,特别是在铝土矿勘查方面,在广西是名列前茅的,甚至在全国实力也是不容小觑,曾获得过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等各项荣誉。
  这么多的成果,这么多的经验,都是时间的沉淀。因为风向的转变,就要急转方向,甚至调转车头,这样不现实,也是对过往成果、经验的严重浪费。矿产勘查和生态建设也并不是水火,势不两立,不可调和的。另一方面,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还是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的,这个需求量还会呈上升趋势,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持,是国有地勘单位义不容辞的职责。风向总是会变的,纵使市场风向万千,但是保持好自身的传统优势,轻拨方向盘,做下适量的调整应万变,才是求生存,求发展之道。
  (一)创新。市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找矿的空间也在压缩,如何在“有限”里,享有最大的空间,创新势在必行。
  然而作为国有地勘单位,很难在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上创新,带着“事业单位”的帽子,这是帽子也是紧箍咒,体制内,管理方式很难翻出“花”,稍不注意还容易“出轨”。在勘查技术手段上进行创新,和装备上更新是个很明智的选择,且勘查技术手段上、设备的的创新也符合绿色勘查,能够把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契合生态保护这个大主题。以地质填图为例,以前地质填图依靠老三样,后来是新三样,还有不少的单位引入了无人机,以后还要上化探、物探、钻探等手段。如何在勘查技术手段上进行创新,和装备上更新是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的。
  (二)“走出去”。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大计,因此保障国内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向海外发展,实行“走出去”策略,是地勘单位,也是地质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地勘单位作为服务行业,依托国际机构向境外延伸,是发挥地勘单位传统优势的一个不错选择,当然“走出去”比在国内发展风险还要更多,也更不可控,因此在真正“走不出”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科学的评估,不要盲目跟风,否则极易造成损了“里子”,伤了“面子”
  的尴尬局面。依托于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东盟的这个大平台,这就是国有地勘单位走出去的好契机。地勘单位应该多出去调研,寻求走出去的潜在合作机会,特别是老挝等东南亚地区,优势资源丰富,政治相对稳定,对华关系也较友好,劳动力成本也低,这些地方值得认真编写详查报告,为“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结构调整,多元化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地勘单位必须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及时进行结构调整,探索多元化发展,学会用多条腿走路。
  (一)由传统地勘服务向要“大地质”转型。结构调整,多元化发展,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作为地勘单位还是不能脱离地质工作,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必须紧紧围绕“大地质”这个中心进行辐射式延伸,完成由传统地勘服务向“大地质”转型。这几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灾防治、旅游地质等地质工作需求量大,这就是地勘单位很好的一个转型升级的机遇。
  (二)结合市场需求,地方优势、特色,加快转型升级。
  地勘单位的发展需要瞄准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同时需要结合地方的优势,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勘单位收益就多。以广西的富硒产业为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而是追求更好层次的健康养生。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心脏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与缺硒有关。开发富硒产品符合人类人心追求健康、长寿、幸福的现实需求,所以富硒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而我国是缺硒的国家之一,全国有 22 个省区市缺硒,广西却是国内少有的富硒地区,开发富硒农产品得天独厚。据广西地矿部门对南宁、钦州、北海、贵港四个区域的调查测定,富硒土壤面积达 3181 万亩。作为广西的地勘单位,结合市场需求,立足于广西的优势,发展富硒产业是大有可为的,不仅能分得富硒产品这块大蛋糕,还能加快转型升级,有望在“硒”望的田野上,结出硕美的果实。
  三、转变观念
  地勘单位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转变观念。现在的地勘单位中,有为数不少的单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主动走向市场,和市场接轨,就等着上级部门给项目,给就做,不给就等着,也不着急,反正有事业单位这顶帽子,饿不死。
  这些单位守着原有的找矿优势,只想着“我会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是三思“我还能干什么 ",寻求突破,和市场主动接轨,以至于有时候上级部门这个“衣食父母”想照顾下穷困潦倒的“儿子”,却发现有心无力,因为这些个“儿子”
  太不争气,根本没有能力去实施项目。除了个别单位有这种思想,单位中也存在少数职工对走向市场存在抵触心理甚至唱衰的。不管是单位还是职工,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只能“坐吃山空“混吃等死。”地勘单位不要一味心思放在单位业务上,多花心思解决职工思想上的问题,思想上“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同时大胆启用年富力强,有创造力的职工,先进带动后进,职工才能以更积极、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单位转型升级中去,以新气象引领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会有枯竭的一天,物质资本也会有损耗,而唯有“人力资本”是保值且增值,历久而新,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人力资本”提出者加里 . 贝克尔提出的,“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与能力”。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目前不少地勘单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才断层情况,甚至有的单位不缺项目,也不缺资金,就是缺少人才。地勘单位要顺利转型升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
  (一)广纳人才。经了解,不少的地勘单位在招聘中都设置有不同程度的门槛,有的单位只招收 985,211 或其他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有的甚至只招收研究生学历及以上人才。
  对人才有要求是应该的,但如果门槛设置太高,不仅不利于人才的筛选,同时也是在给自己筑造隔离人才的藩篱。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学历和能力从来都不划等号的,各地勘单位应该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招聘政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求贤若渴的心态,广纳人才。
  在人才招聘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队长常说的一句话是,是不是重点院校毕业的不重要,会干活,能干活,有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二)用平台培养人才。一个好的单位不应只是不断地吸纳职工的才华和奉献,蓬勃壮大,而职工只是在原地踏步走的。而应该是共赢的局面,用人单位在提供平台给职工施展才华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个平台给职工充电,提升自我素养、能力,让职工的个人工作能力、经验与在单位的工作年限齐飞。
  人才就像一颗好种子,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需要合适的土壤。地勘单位应该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职工的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为人才的成长培养合适的土壤。
  假以时日,当时的小种子成长成大树,势必能为地勘单位的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完善分配制度,加强人文关怀,留住人才。地勘单位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要招聘人才其实并不难,难得是留住人才,更忧心好不容易成才培养出来了,却被挖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地勘单位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技术人员需要长时间在野外进行作业,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负荷重。要想留住这些野外一线人员,工资待遇就要向一线职工倾斜。如果做多做少,贡献大贡献小,不论工种,都按职称、职务发放工资,确实会戳伤职工的积极性。但是地勘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有别于企业可以在分配制度,方案上可以自由地裁夺。虽说事业单位在改革了,但与此相应的改革文件、分配制度等并没有出炉。为了留住人才,各地勘单位应该参考当地的政策,分配制度尽可能地向一线职工倾斜,提高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人文关怀,工作上,生活上都能职工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让职工很快融入到单位这个大集体,同时也能够产生归属感,能够安心地扎根,安心地工作。
  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是一条崎岖狭长难走的山路,在这条艰难险阻,困难重重的路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秉持着时代精神,负重前行,前进中不断地调整着姿势,那么终究能跨越障碍,到达风光迤逦的山顶。
  参考文献:
  [1] 支凤岐,张秀娟,张彦明 . 关于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学术年会暨换届大会,2010,在线出版:319-323[2] 宋建军 . 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3):4-8[3] 贺建伟 . 试论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J]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4)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