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
(平凉市庄浪一中甘肃平凉744699)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在江苏省高中全面展开。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和实施物理课堂教
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这是摆在高中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学习培训和初步实践,笔者认为,回归物理之本渗透物理之
美激发物理之趣是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一、加强实验教学,回归物理之本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物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实验是归
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践基础,是验证理论预言和物
理假说的主要依据,提供了确立物理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手
段。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
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
径。物理之本就是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应
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精神,通过因地制宜
和因陋就简或寻找替代性实验的办法,以保持物理课应有的
浓厚本味。至于那种完全丧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讲“实验”
来代替物理实验的做法,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不
出高水平的物理工作者的,应彻底摒弃。另外,根据中学生分
组实验较少的现状(一个学期才四到五次),物理教师应尽量
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这样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大物
理课的本味,更有利于师生配合寻规律、学生积极练能力、课
堂教学增效率。
需改进优化物理实验。或许有的物理教师认为:教材中的
实验,是经过很多教育专家审定的,只要按教材做好实验就可
以了,根本没有改进优化的必要。其实不然,教材中的实验并
非个个都十全十美,其中有的实验在取材、原理、步骤、可信度
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改进优
化。比如,中学物理教材里有一个固体变形演示实验:用手捏
压装满水的圆柱体玻璃瓶(瓶盖中心开孔并插一玻璃细管),玻
璃细管中水面上升,松开手,水面又降回原位,这说明瓶子受
捏压时发生了形变。对这个实验,有的学生却提出水面上升不
是因为瓶子形变,而是由于手的温度较高,瓶中的水吸热升温
体积膨胀所致,为了消除学生的误解,可将圆柱体玻璃瓶换为
椭圆柱体玻璃瓶,先沿短轴方向捏压,细管中水面上升,后沿
玻璃瓶长轴方向捏压,细管中水面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还下降
了。从而使学生确信水面的升降是玻璃瓶形变的结果。如此小
改进,使实验可信度大增。又如,做水波干涉实验,我们只需要
一盆水的水面上放一只有双翅的飞蛾,并让它的双翅在水面
上抖动。这样两个同频率、同振幅、同振动方向的振源在水面
上振动,在其周围就能观察到明显的水波干涉现象。这个实验
人人都可以直接做,而且效果比用水波干涉仪做好得多。可
见,改进优化物理实验,既能使物理课的本味变得浓厚宜人,
又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重视美育,渗透物理之美
当代物理学
家都有这种感受。”科学美来源天地的自然美,但它不是指大
自然美的景色,而是指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并为理智
所能领悟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简洁、对称、
统一的美,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
科学美是中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的“培养人的活动”等同于“培养劳
动者的活动”,教学变成了手段的教育、工具的教育,而不是培
养人的教育,勿视了“人是充满生命力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
关系的总和”的认识,结果导致对美育的忽视,而在最能体现
劳动力“有用”价值的物理学科教育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就更
易被忽视了。再者,我国的这种循序渐进的知识拓展与物理学
自身几大板块的组构方式,以及受到升学与应试教育的牵制,
常使教师强调了物理学所体现的“科学的真”,而忽视了以审
美的观点揭示物理学所体现的“科学的美”,以及科学家的心
灵美。物理学丰富的“美学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在知识结
构,学科素养,为人道德诸方面由于缺乏美育而显得“营养不
良”,给全面发展带来了缺憾。
“学也是不完全的教学”已成为共识。物理教学应该渗透
物理之美。
三、改变教学方式,激发物理之趣
目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历次课程改
革中最彻底、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将
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知识为本”的思想转变为适应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这种
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将极大地关注“人的发展”。要实
现这一目的,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本身这一“内
因”,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
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斯多
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
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
学》中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
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各种动机中最直接、最活跃、最稳定的动
机。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去“主动学习”。随着科学
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