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320次
时间:2010年11月08日 16:09
摘要:"护花原理"、"罗森塔尔效应"和"需要层次理论"要求教师尊重欣赏学生。教师尊重欣赏学生就要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亮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思想品德教学要做到面向学生的生活教育、投其所好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的成功教育、学会学习的方法教育和基于实践的创新教育"五育"并举,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关键词: 尊重、捕捉、亮点、"五育"、创新、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尔逊生活的城市有一个公共花园,公园的管理者为制止任意采摘花朵的现象费尽心思。有一天找到威尔逊请求帮助,威尔逊只是为公园书写了一些优美动人的警示语,如"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呵护者!"等,并要求用它们换下诸如"禁止折花"、"摘花可耻"的牌子。结果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折花的人明显减少,最后很少有人折花了。管理者找到威尔逊询问原由,威尔逊解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也会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护花原理"。无独有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他的研究团队在对1-6年级所有学生做完IQ测验后,随机产生了一份与其他学生智力并无差异的所谓"大器晚成"的学生名单,罗森塔尔以权威的身份对这些孩子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将来前途无量"。尽管实验前这些学生智力一般,但实验结束时却发现,这些被老师认为智力发展会有所进步的学生,他们的IQ测验成绩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护花原理"、"罗森塔尔效应"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出一辙。这一理论认为,当个体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社交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教育科学研究表明:老师如果尊重欣赏学生,学生不仅愿意接近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而且这种尊重赏识的渴望将随着学生的成长变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厚,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竭力完善和发展自己。这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状态,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那么,思想品德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笔者认为要做到面向学生的生活教育、投其所好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的成功教育、学会学习的方法教育和基于实践的创新教育"五育"并举。现分述如下,权当引玉之砖。
一、面向学生的生活教育。
会计论文发表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思想品德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特别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思想品德教学应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开展生活教育。可以是创作、设计等应用形式的生活教育,如为美化校园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是调查、访谈等体验形式的生活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社区,走访模范人物,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可以是情境再现、即兴表演等模拟形式的生活教育,如模拟法庭、辩论大赛,以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活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灵感,更有利于教师在自然仿真的社会生活中,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体验和理解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投其所好的个性教育。
大思想家爱默生,一次和他的儿子想把牛赶进圈,可牛就是不进圈,他俩便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弄得筋疲力尽也未能达到目的,而他家的女仆用一把青草便轻易地把牛引进了圈。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学生的思维亮点常常隐藏在他们的个性、兴趣和爱好之中,投其所好是捕捉学生思维亮点的一手妙招。平时对性格倔强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其人格,善于发现、放大其亮点,尽量满足其个性需求,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委婉地指出在哪一方面如有改进,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人格魅力将会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这样在忠言顺耳中变"双损"为"双赢",引导学生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顺其自然地发展。又如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多数只喜欢做省时省力的选择题和简答题,不喜欢做思考、表述和抄写量都比较大的材料分析题和实践探究题,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这个学习心理出发,分层次安排作业训练。对大部分学生加强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审题指导和解题训练,提高他们解答这两种类型题目的能力,对材料分析题和实践探究题只要求他们多阅读教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想做就做,能做就做。而对学有余力、有所钻研的学生,则要投其所好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布置他们完成一定数量的后两种题型,教师要将及时做好学生作业的检查、评判和反馈工作作为重点,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要不吝言辞的多作褒奖,逐步引导大部分学生学会和喜欢解答后两种题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因势利导的成功教育。
会计论文发表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的思维亮点往往不会自然呈现在教师面前,常常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和成功的心理体验;有时就是呈现在教师面前,但如果教师熟视无睹,学生的思维灵感也将稍纵即逝。因此加强对学生思维亮点的用心观察和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地开展成功教育十分重要。譬如在教学《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第二框)时,当讲到个别家长(或老师)出于善意翻看学生的日记这一现象时,由于笔者平时教学民主,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笔者故意停顿一段时间,"放任"学生不由自主的合作探究;然后适时收拢,请学生发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因为有了快乐情境的良好铺垫和合作探究的成功体验,绝大多数学生能从自己和家长(或老师)两个角度换位思考,达成了自己要理解家长(或老师)的良苦用心、配合接受教育,加强沟通、取得理解和信任;家长(或老师)要尊重未成年学生隐私的共识。形成了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认识,学生的"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学会学习的方法教育。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常新课题。思想品德教学要立足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教育。如在七年级可结合"我是中学生了"(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学习"( 第三单元共三课)、"让人生更加灿烂"(第四单元第十五课)、"与快乐相伴"(第四单元第十九课)的教学,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科学方法,增加成功体验,体会学习快乐;在八年级可结合"好习惯受用一生"(第一单元第一课)、"优良的意志品质"(第一单元第三课)、"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第三单元第十课)、"科教兴国"(第六单元第十九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磨砺坚强意志,增强责任意识,弘扬科学精神,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在九年级可结合"勤奋学习 善于学习"(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第五单元第十二课)的教学,教育学生把日常学习与实现人生价值、亲近社会、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各阶段,在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和巩固迁移等教学各环节,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具体问题上,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师生在学习新知和运用知识的互动中,展示智慧风采,学会合作竞争,品味创造艰辛,实现教学相长。
五、基于实践的创新教育。
会计论文发表网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新课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强化、发展、彰显和重塑,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基于实践的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又要增强服务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学生创新、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如对教学中涉及的时政、社会和生活等热点问题,可以运用生活聚焦、时事报告会、"我来当领导"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教师要注重实践环节,关注创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既要掌控过程方法,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开展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在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例如在学习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感知家庭、社区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指导学生为社区和地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教会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培养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走进学生,欣赏学生,"五育"并举,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一定能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负担"减"下来、效率"高"起来,就一定能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