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云
(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江苏 扬州 225106)
摘 要: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更深一层地借语言文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其著作《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教育
一、深入挖掘和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学生的情感熏陶提供舞台
与其他学科不一样,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因为语文教学不是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过程,缺乏情感的熏陶,学生只能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一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向学生阐释清楚教材内容与观点的关系,只要从教材中归纳出合理的观点来,语文教学就算完成了。其实,语文教学并不取决于教材内容,还取决于其中包含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璀璨的“美感世界”,比如文天祥、史可法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苏东坡乐观豁达的豪放性格,朱自清淡淡的忧伤之感,祥林嫂怒其不争的悲剧命运......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和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这样就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讲解朱自清《背影》这一课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谈谈对父子之情的理解,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用心感受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所隐含的浓厚父爱。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1+1=
二、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文章是心灵的产物,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必须要用心去感受。只有当鉴赏者与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语文教学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教学能够做到“讲文以入情”,那么,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对文章产生认同和共鸣,这和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借助“开场艺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都处于待定状态。只有借助良好的“开场艺术”,学生的情绪才能被调动起来,进而让文中所写人和物、情和意、景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驰骋在想象的天空中。
其次,教授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带领学生进入意境。有激情、有技巧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不可言传的细微之处。一方面,教师要有感情地范读,融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付诸感情,提升境界。
三、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眼界
首先,教师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介绍相关课外阅读材料,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必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素养。但是仅凭教材中的阅读量,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材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课外阅读书目。比如在教授了《背影》一课后,可推荐《父亲》、《父亲的信》供学生阅读;教授了《绿》,可推荐《荷塘月色》等。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作者引起心灵共鸣,提升境界。
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积累语文知识,丰富生活体验。语文学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斥着令人感动的画面,比如一次真诚的捐助、一次细心的搀扶、一个鼓励的微笑。这些都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感人之处,并逐渐积累情感,提高生活感受力。比如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会,让学生体验比赛的激烈,说出“心跳加快”、“气喘吁吁”等词汇,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锻炼他们的情感。
总之,当今的青少年需要得到情感的熏陶方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滋润学生的心田,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启.个性化培养——语文教学成功的音符[J].成功(教育),2011,(08).
[2]吴瑞英.创新视角下语文教学模式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9).
[3]时孝民.浅议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4]刘会.素质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J].快乐阅读,2011,(17).
[5]刘霞.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浅析[J].学周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