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句容市第三中学,江苏 镇江 212400)
摘 要: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心理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一些老师和学生表现出了对数学心理的缺失,很是让人忧虑。本文着重谈谈学生由于心理缺失而产生学习障碍的矫治对策。
关键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特征;矫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数学学习中心理障碍特征
心理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如愉快、憎恶、热爱、仇恨等。心理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的心理。而在数学教育的客观实际中,恰有许多与学困生的需要相抵触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如下:①对数学学习表示淡漠,没有学习的要求,长期处在一种悲观失落,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下;②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情、容易受本人的情绪制约,忽冷忽热,不稳定;③对数学学习及教师有一种对立情绪;④对数学考试过分焦虑或者期望值很低。
因此,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普遍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同时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方面较紧张、学习动机水平较低、学习兴趣不浓,即使有时在学习中表现出少有的兴奋和积极性,也往往只限于具有操作性的学习内容,虽也会因偶而成功激动不已,但容易一闪即逝。
二、数学学习中心理障碍矫治对策
(一)促进心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意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喜欢数学教师与学生喜欢数学课有着密切联系,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尊师爱师的心理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无疑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好处。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心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困生不是本来就差而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他们中的绝大数还是渴望成功的,也存在被人爱和尊重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对他们抱有信心。其次要用教师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爱一个学生。经常找学生谈心,沟通心理,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困难,扫除心理障碍。只要教师对学生真城的热爱,帮助和信任,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责任感,调动他们好学上进的积极性。
(二)注重心理培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1、设问层次化:即在学习某知识时,设计难易抽象程度不同的问题,尽量使学困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些问题,从而显示自己的能力。
2、作业弹性化:即作业的数量与难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具有灵活性,避免一刀切,使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良”。在具体操作中,我常将课本中较容易题及中等题让学生必做并全收全改,对学困生中完成较好的优先表扬,将课本中有一定难度题或补充题让学生选做。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也尽可能地多元化,即分预习作业、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作业、学习体会作业、社会实践作业等等。
3、考评多元化:即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性的情况下,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并在同等情况下对学困生的进步优先表扬,不搞考试分数的统一排队,对考试评价重相对性、轻绝对性。在差异考试中,根据不同能力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难度题目,考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即采用评分+评语的形式,这些措施在实践中都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学习归因,克服不良情绪体验
要把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自己可控的因素,避免学生心理中因屡遭失败而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往往非常重视每次测验或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的极好机会,所以我常采用面批或评分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或过后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考试中出现问题及时指出来,帮助他们寻找原因并指导改正方法及对策。显然这种归因引导,大大消除了因为考试而引起的焦虑及情绪失衡现象,为师生心理的融洽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重视课堂环境的心理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是因为生怕自己的回答错误引起大家的耻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正确与否,我都首先表示肯定,并感谢他的回答,对于不完整的回答,我用一些鼓励性的问题来启发他继续思考。例如“你刚才找得很好,再仔细看看,还能找到其他相等的角吗?”“暂时没有找到不要紧,你坐下来再仔细想想,看看其他同学找得对不对?”“你们回答得都很好,还能找到更完整的答案吗?”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在教学中,我也尽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设置一种宽松自由、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教学心理环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产生烦闷、悲哀、愤怒或害怕时,适时地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心理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心理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心理、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马建青.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