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陶侃;文学创作;思想
论文摘要:东晋一代之纯臣陶侃,为了东晋王朝鞠躬尽瘁;面对荣禄宠幸,他功遂身退。他不仅战功卓著,才学也是不可小觑。陶侃喜欢诗文,行文如流,从他的仅存的文学作品中,表露出他为国尽忠、鞠躬尽瘁的高尚精神,体会到他的才德兼备和那份忠贞报国之情。陶侃的精神更加感染着曾孙陶渊明,激励着他寻求人生的价值之所在。
比起陶渊明,其曾祖父陶侃的知名度实在是略逊一筹,但是对于东晋王朝来说,陶侃的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了陶渊明。他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为东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士云《咏史·陶侃》中写道:“苏峻王敦敢胁君,太真甘卓约兴兵。试将心迹从头看,颇怪长沙似不情。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用法意恒存法外,当时梅谢有公评。八翼天门上九重,八州都督奏肤功。后人流落谁生谤,晋史难凭梦寐中。”这首诗是对陶侃政治生涯的精当总结与评价。
从陶侃文中,同样也能感受到他的才德兼备和那份忠贞报国的精神。
一、《相风赋》的主旨新探
赋,在汉代经历了由骚体赋到汉大赋,再到抒情小赋,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此时赋的创作同样也有了自觉的探索。从建安开始,由于政治的酷烈、玄学的兴盛及生存的危机,文人不再像汉代那样关注天人之学,他们热衷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是自然物象。陆机在《文赋》中说道:“遵四时以叹逝,感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在创作的过程中,文人往往把自然物象与情志相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来展示作者自己的情志。
《相风赋》作为陶侃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虽然不是全帙,但通过仅存的片段,可以管中窥豹,对于研究陶侃的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那么,这篇赋的主旨是什么呢?
兹录残篇如下:
乃有相风之为形也,终日九征,桀然特立,不邪不倾。拟云阁以秀出。唏峻岭于层城。直南端以基趾,双崇魏之晓峥。象建木于都广,邈不群而独荣。朴虽小而不巨,何物鲜而功大。眇翩翩以高翔,象离鸱于云际。擢孤茎而特挺,若芙蓉於水裔。若乃华盖警乘,奉引先驱。豹饰在后,葳蕤清路。百僚允则,彰我皇度。 学术论文发表网
《晋令》日:“车驾出入,相风前引。”(《艺文类聚》卷六十八引),相风指什么?比陶侃较早的傅玄,也做过一篇《相风赋》。其辞日:“昔之造相风者,知其自然之极乎,其达变通之理乎,观妙之微,神明可通,夫能立成器以占吉凶之先见者,奠精乎此,乃构相风,因象设形,蜿盘兽以为趾,建修竿之亭亭,体正直之无桡,度经高而不倾,栖神乌于竿首,俟祥风之来征。”卷醯这是一篇纯粹的咏物赋,对相风做了细致地描述。从傅玄的这一篇赋中,我们可以知道,相风是铜制鸟形风向仪。陶侃是通过相风这一物象来展示他自己的情志。那么,陶侃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怀的呢?
陶侃借助对相风的赞扬,是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肯定。陶侃没有显赫的家世。《晋书·陶侃传》中讲到,陶侃拜访张华,起初张华却因为他是南人寒士,不予理会。陶侃屡次三番想通过当时的有名望的士族引荐人仕,却被置之门外。而且还被温峤辱骂做“溪狗”。他虽然出身卑微,却有着常人没有的才能和抱负。“卓尔不群”当之无愧。“眇翩翩”四句,运用了两个比喻,把相风比作飞翔云际的离群的鸥鸟,比作是水中的芙蓉。在当时的社会动荡、内忧外患的环境中,朝廷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贪图享乐,而陶侃却是胸怀大志,他甘愿做一只离群的孤鸟,也不愿随波逐流;甘愿做一枝孤茎却挺拔的芙蓉,也不愿同流合污,放逐自我。体现出了陶侃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流露出了他效忠朝廷、捍卫国家的忠心。从这篇赋中,陶侃借相风来寄予自己的情志,不愿碌碌无为,只愿建功立业,为国效忠的热情及决心。作为人,陶侃是耿直之士;作为臣,陶侃是高洁之纯臣。
陶侃的这篇《相风赋》继承了西晋时期赋的风格特征,是托物言志之作,并且达到了高度拟人化的境界,不同于汉代一般的咏物赋,而是高度形象化的咏物抒情赋。前文已经分析了陶侃的这篇赋,他将个人的情志完全的融人到了对相风的描写当中,借题发挥,极尽笔力地寄予个人的情志。
但是到了东晋,整个文坛的发展状况并不景气,此时玄学再次盛行。刘勰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迪迪,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钟嵘说:“永嘉以来,清虚在俗,王武子(王济)辈,诗贵道家之言,爰洎江表,玄风尚备,……此称孙(绰)、许(洵),弥善恬淡之词。”(《诗品》)这种风气影响到了文学,于是从整个东晋文学发展趋势来讲,文学创作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形成了所谓的恬淡的风格。从诗歌到赋的创作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了玄言的影子。但是,陶侃的《相风赋》里却并没有流露出玄言的影子,也没有谈玄尚理的“恬淡之词”。《世说新语·政事篇》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当时军队中有一些人整天以谈戏为乐,而不务正事。陶侃便常常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樗蒲、博弈之类的酒具和赌具,便令人投入江中。“樗蒲,老子入胡所作,外国戏耳。围棋,尧、舜以教愚子。博弈,纣所造。诸君国器,何以为此?若王事之暇,患邑邑者,文士何不读书?武士何不射弓?”从他的这一番话语中,可以想见,在陶侃看来《老》《庄》是浮华之物,身为君子不可以沉迷其中,要时时为国家利益打算。所以,这样的一位胸怀社稷、时时警醒自己的陶侃在他的赋中必然是充满了激昂的热情与决心,而不是享受玩乐、沉迷玄谈。 学术论文发表网
二、《逊位表》的思想探析
陶侃从军41年,历经百战,屡建奇功。可以说权重一时,位极人臣,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一生勤政廉洁,以身作则,爱护百姓,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他死后,尚书梅陶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晋书·陶侃传》)将他与曹操、诸葛亮相比并,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史书记载,咸和五年陶侃夺得江州,控制了长江的中上游。此时的他已为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其权力之煊赫,在东晋是屈指可数的。如果说陶侃存有窥窬之心的话,大可凭借着自己势力,推翻东晋王朝。但是,他并没有举兵,而是时时刻刻表现出对朝廷的忠心。通过陶侃的举动,可以表明他的忠诚;从他的《逊位表》中,也同样可以体会到他的耿耿忠心。
第一次上表退让是在收复襄阳之后,陶侃被任用为大将军,而他却坚持推辞不受,他上表说:臣非贪荣于畴昔,而虚让于今日。事有合于时宜,臣岂敢与陛下有违;理有益于圣世,臣岂与朝延作异。臣常欲除诸浮长之事,遣诸虚假之用,非独臣身而已。若臣杖国威灵,枭雄斩勒,则又何以加!”(《晋书·陶侃传》)
虽然最终晋廷还是坚持给他这些特权,但是从他的这篇言辞真切,并无矫揉造作之感的《让拜大将军表》中可以想见陶侃谦虚退让的真诚。
另外一次,是在咸和九年,他再次上表逊位。表文曰:
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过蒙圣朝历世殊恩、陛下睿鉴,宠灵弥泰。有始必终,自古而然。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但以陛下春秋尚富,余寇不诛,山陵未反,所以愤忾兼怀,不能已已。臣虽不知命,年时已迈,国恩殊特,赐封长沙,陨越之日,当归骨国土。……。臣间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丹丘奥于巴东,授桓宣于襄阳。良图未叙,于此长乖!此方之任,内外之要,愿陛下速选臣代使,必得良才,奉宣王猷,遵成臣志,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晋书·陶侃传》)
从这两篇表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陶侃的那份尽心于国,老而弥笃之情。面对权利,他没有王敦、苏峻的野心,有的只是鞠躬尽瘁的忠心。如果只因《晋书》中记载了“折翼之梦”,便认定了陶侃有窥窬之心,那么因一梦而评定陶侃有不臣之心,恐怕失之偏颇。建功立业是陶侃的理想,功遂便辞归是他的愿望,当他位极人臣之时,他却放弃了权势的诱惑,选择了告老归乡,所以说陶侃是超然于权势,是一代之纯臣,毫不为过。
三、陶侃对陶渊明的影响
作为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陶渊明,他的诗歌成就的确比曾祖父要大得多,但是,陶侃对陶渊明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在陶渊明的心目中,曾祖父陶侃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思想境界是难以企及的。陶侃面对荣禄权势而选择了功成身退,如果说陶侃是超然于权势的话,那么陶渊明不愿“久在樊笼里”,而是选择了“返自然”的道路,可以说他是超然于自然,超然于俗物的。“我们不难看出,凡是为野心所驱使,不顾自身的兴趣与快乐而拼命与苦干的人,多半不会留下不朽的遗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与美善、避开邪想、公然向公意挑战并且蔑视它的错误之人,往往得以不朽。所以谚语云:‘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却追求躲避它的人。’这只因前者过分顺应世俗而后者能够大胆反抗的缘故。”所以,面对利益荣禄,陶侃和陶渊明都是淡泊明志之士,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为物欲所诱惑的精神,让他们赢得了更多人的崇敬和美好的名声。 学术论文发表网
陶渊明把陶侃当作自己的崇拜的对象,不仅歌颂陶侃的功德,而且还时时警戒自己向曾祖父学习。从陶潜的诗歌中便能体会到他对陶侃精神的传承。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两首诗歌涉及到了曾祖父陶侃,即《命子诗》和《杂诗》。
《命子诗》表达了对其先祖的崇仰之情,其中有云:“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惑。孰谓斯心,而可近得。”陶侃的名声开始是显扬于长沙,随后又在长沙致力于恢复生产,长沙留下了他卓越的功绩。面对盛名、面对荣誉,陶侃选择了另一条不被世俗之人所理解的道路,那便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陶侃临宠不生贰心,不变忠心。如《晋书·陶侃传》赞云:“戮力天朝,非忘忠肃。”陶渊明对曾祖父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赞美了陶侃的丰功伟业,歌颂了他临宠不惊的淡泊心态,表现出了他对朝廷的忠心。这些优秀的品德都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在他的内心中,是渴望着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猛志逸四海,骞融思远翥”体现了他火热的情怀和宏大的抱负。虽然后来因为种种的原因未能实现,但是这份壮志雄心却仍然留存在他的灵魂之中。
陶渊明《杂诗》第五首中有这样两句:“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这里的“古人”有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古代的先贤珍惜时光,时时不忘发愤图强,警戒自己要珍惜寸阴,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曾祖父的怀念及赞美。作为一名武将,陶侃却非常注重加强自我修养,他常常对别人说:“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这些谆谆教导,身为曾孙的陶渊明必定是牢记在心,不敢忘怀。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陶渊明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若没有曾祖父陶侃的影响,陶渊明之成其为陶渊明,将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