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综述

浏览175次 时间:2017年9月22日 09:45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一直居于重要地位。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而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于如何处理好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差距;非农产业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分析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剩余劳动力定义为: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的劳动力。Gillis.M 等在《发展经济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的主要形式”。那些离不开农村的或即将离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测算,我国目前有1.5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未来几年还将以每年600 万的速度增长[1]。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进行了归纳:马隽[2]从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以及城镇化背景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马会,吴云勇[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时认为劳动力在演进过程中, 价格越来越高,劳动力非农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资本替代劳动成为可能,最终导致劳动力的剩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

(一)城乡收入差距。

蔡昉[4]认为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动力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导致扭曲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则为这种转移提供了追加的动力。苏芳[5]通过论证得出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

(二)非收入差异因素。

俞林[6]则从经济集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聚作用和教育培训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集聚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较大指导作用。丁守海指出[7]长期内农民工工资对转移的影响非常强烈,除了受城乡差距的影响,户籍制度也

是重要因素。李勇刚[8]认为土地财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倒U型的动态影响效应,而房价则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转移存在突出问题与原因分析

方运战认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出问题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和不彻底性。(2)就业环境急需改善,出现了户籍差别以及农民工歧视问题。(3)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造成中国特色的“城市病”。方运战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原因:(1)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依然是障碍。(2)社会保障不到位导致转移成本高,风险大。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二元性。(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4)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化。赵峰认为我国劳动力流动不仅存在农村人口在城乡间“候鸟式”反复流动问题,更存在歧视问题,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化加大城市资源和环境的负担,同时社会增加的财富更多被高收入者所占有,进一步加剧不同阶层之间社会地位失衡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和矛盾,为进一步有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学者们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四、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度方面

要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并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在自愿基础上,通过转仓转让,联合服务等方式,允许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赵梦远认为应确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要确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稳妥推进农村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步伐。要探索更加灵活更适合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劳动者素质方面

应着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向高技能型转变。还应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王群生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吴坤认为我国应注重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培训,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水平,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三)发展第三产业及乡镇企业方面

彭荣胜认为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必须兼顾产值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容量,优化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及非公有制部门比重。张安良,金彦平认为要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

乡镇企业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把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其他方面

徐宏伟和唐铁山认为政府应基于城乡统筹, 缩小城乡差距的考虑,灵活运用价格政策,投入政策,补贴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促进农民增收。还应使适量的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以保证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平协同发展。

 

五、评价

学者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出现问题的探讨较为全面系统,分别从劳动者角度,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方面,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方面提出问题,并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最终目的都为加快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提高劳动者收入。二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总的来说,从微观层面,劳动力流动可有效避免劳动者技能与工作类型的错配,充分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提升收入水平。宏观上有利于将劳动力配置到最有效地区和产业,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但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农村

作为劳动力流出地的负面作用,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入城市,容易导致土地抛荒,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出现,最终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学者们在一味的追求劳动力转移速度过程中,忽视了劳动力的流出应保持一定限度。学者们文章中对于农村劳动力最合理的转移规模以及基于人趋利的本性应采取哪些措施保留合理的劳动力在农村,在这些方面都较少有涉及,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小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2]马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

[3]马会,我国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协同推进分析

[4]蔡昉,都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

[5]苏芳,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6]俞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集聚经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