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康1 石静雅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710055;2.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710054)
【摘要】受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同时也反应出了西北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及艺术格调,可谓是西北地区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文章将对西北地区民居建筑建设风格及文化色彩,展开简要介绍,并对城市化进程中西北民居建筑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西北地区;民居建筑;发展
对于西北地区而言,自然条件对其建筑风格及民居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幅员宽广,每个地区的地理地势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等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这就使得各地区在民居文化上表现出很大差异,同时也使得同一民族的居民,由于所处的生活地点不同,在民居建筑模式上也各有千秋。
一、西北民居建筑的设计特征
在地域因素的影响下,西北地区民居建筑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西北民居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受到了地域因素的极大约束,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如在建筑材料方面,强调材料简单、经济实用的审美格调。在搭建民居住所时,西北地区居民通常都是就地取材,如直接使用周边石头、麦草等等。海拔偏高的藏族人民(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险峻,全年气温偏低,没有丰富的林木,但石材资源较为丰富。因此,藏胞们往往会因地制宜,将石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并用石块去堆砌碉房。碉房墙面较厚但窗户不多,具有很好的防寒效果;山里的碉房大多是根据地势建立,高低不平,因而也变成了雪山中一道亮丽的建筑景观。
(二)建筑方式:形式各异,朴实经济我国南方地区居民,由于处于海拔低、气温高的暖温带地区,因而其民居建筑对通风透气、避光功能较为重视,这是为了能使房间变得更加舒适。而我国西北地区(如宁夏),由于干旱雨水少,建筑物的墙体相对较为厚重,且多为一面坡结构,目的是为了防寒保暖。陕北、陇东等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 土窑洞,在建筑方式上充分展现出了我国西北人民的聪慧与才能。窑洞包含下列三类:1)下沉式,窑洞院一般位于黄土塬地坪线下,呈四合院的布局结构;2)靠崖式,人们在黄土高坡的崖边挖出一个拱形洞,而后在窑口砌砖;3)独立式,即用山用的黄土堆砌成窑墙,能够有效防水和防寒。
(三)构造:结构简单,易于流动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高原草原地区,那里适宜精耕细作和游牧游猎,这种生产、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北地区民居建筑与文化的发展。在南方地区,很早之前便开始有了干阑式建筑,而后慢慢形成了该地独特的建筑风格。然而,西北地区很多居民却仍居住在毡帐类建筑中,屋宇建筑是在生活状态完全确立后才开始出现,且不管是建筑材料,还是型制构造等方面,这些建筑都较为简单。如藏族帐篷,也称为帐房,它充分迎合了牧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是一种拆卸便捷的组合式建筑,定居或版定居后,人们开始建立起碉房。
二、城市化进程中西北民居住宅的演变
(一)西部地区民居建筑现状
西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聚居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居民,积淀了深厚而由悠久的乡土文化气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西北地区所固有的空间格局被转变。交通、通讯条件的逐步改善,为西北地区创造了更加丰腴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东部发达地区时尚、先进的现代民居及建筑风格、住房模式等,也透过多种方式对该地区的乡土住宅产生了冲击,影响和制约了西部地区传统的农村建筑设计及居住形态的发展。
(二)西北民居建筑面临的问题
在“外部侵袭”、“内部解构“的制约下,西北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中,村民纷纷建起了新房。新房的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粘土砖,在带来全新住宅环境的同时,也加大了西北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二是二次固废污染,三是人地矛盾激化。新住宅大多是选址在地势较为优良的平地上,有些甚至直接占用耕地去建房,这无疑浪费了该地区仅有的耕地资源,使人地矛盾被激化。通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走访,笔者了解到,窑洞作为陕北地区极具传统特色的一种民居建筑,正在被现代“新公寓式”的住宅所取代。该类“新”的建筑设计及材料,大多是互相模仿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色彩已消失殆尽。上世纪建筑发展形式下,“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国际化,使人和传统地域空间发生了分离,地域文化及地方特色也变得微乎其微,统一化的商品生产,使得传统建筑环境日渐趋同”。在该种状态下,西北特色的民居建筑该怎样发展,使之适应当地居民的生存理念、生产方式及习惯等等,这是值得人类思考的社会问题。
三、西北地区民居建筑设计的改造与发展
(一)挖掘当地建材
西北银川属于平原地形,农业生产通常是靠黄河水进行灌溉,该地区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作物被收获后,所产生的麦秸、秸秆等都是可利用的生态建筑材料。因而,在建筑实践中,应尽量采用砖混草砖房结构。其结构主要包含钢筋混凝土条形、土构造柱及砌块墙体结合草砖墙等部分,且应在非承重强构造柱间堆砌草砖(盖好是施工屋后便堆砌草砖),这样能有效避免草砖受潮或损毁。这种结构形式对外形简单的村镇住宅较为适用,且造价成本偏低。
(二)充分利用太阳能
西北地区的传统农宅大部分都是土坯房,窗户面积不大,且其沉重维护结构多为土坯砌块,墙面开洞口的面积较小,这就使得这些民居建筑在冬季非常阴暗。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方案,具体如下:将南向房间的窗户面积加大,并更换为双层玻璃;适用蓄热性能优良的混凝土等重质材料,有效减少屋内的昼夜温差。另外,在住宅南边设立阳光间,并将南向房当成门廊或前厅,在屋顶铺少数倾斜玻璃面,便可将热量集结和利用。阳光间的铺设成不高,且能够有效拓宽居民的使用空间,居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三)科学建筑设计
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独立式住宅(以户为单位),其体形系数相对较大。入口是乡村住宅失热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冬天,西北居民生活、劳作通常无法在户外进行,这就增加了住户开门窗的频率。为解决上述问题,住宅入口应尽量增设阳光间,这样不仅能让冷风吹进室内,同时也可减少空气流动状态下屋内损失的热量,为居民创造更大的保温空间。另外,当地有些民居为院落式,其外围护结构相对较大,在设计、施工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保温、蓄热功能。
四、结论
不管是从室内还是周边环境来看,民居的装饰、格局等都能反映某个地区的内在文化。从建筑学角度上分析,民居建筑应以实用为基础,并彰显其外在形式的文化价值。城市化进程中,西北和中原地区在民居文化方面虽然相差甚远,但也成就了独特、多元化的西部民居文化。只有因地制宜地选材、建设,发挥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特色,才能推动西北民居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群,梁锐,刘加平. 宁夏地区乡村民居节能设计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 张群,朱轶韵,刘加平,梁锐. 西北乡村民居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实践与实测分析[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4(04)
[3] 何泉. 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 梁锐,张群,刘加平. 西北乡村民居适宜性生态建筑技术实践研究,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05)__